头闻号

张维超

无缝管|方矩管|焊管|异型钢|不锈钢材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古代竹制家具(古代用竹编的用具)
古代竹制家具(古代用竹编的用具)
发布时间:2024-09-25 13:24:46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1. 古代用竹编的用具

大量的竹制品出土证明人类利用竹子距今约已5000余年。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时期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

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水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成为水稻耕作农具。

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太湖流域是古代所谓“厥贡条汤”的地区, 当地是新石器时代竹编的重要生产地区。在出土的200多件竹编遗物中, 品种众多,有篓、篮、 簸箕、谷箩、 竹席以及渔业、养蚕业和农业的各种用具。

这些竹编品大都用刮光加工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各种花纹。为了让竹器经久耐用,器物的体部用扁篾,边缘部分用“辫子口”。 由此可见, 原始先人已在竹编实践中摸索出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制作原理,从而使竹编器具具有了工艺美。

诸暨挖出四五千年前竹编织物。浙江诸暨陈宅镇沙塔村南侧,会稽山脉西南、开化江上游狭窄的低丘谷地边,在相距不到100米处的尖(茧)山湾遗址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距今约4000—5000年)中, 出土了很多片保存尚好、花样繁多、工艺熟练的竹片编织物。

其中有的像篮、筐,还有一件两头通的圆台形小竹篓, 非常完整, 说明人们已在用工艺编织竹篮,其编织技艺不亚于今人。发掘区中部形成一个锅底形大坑, 越往下, 以竹、木类为主的有机质·遗物越丰富,丰富程度类似于田螺山。这里很可能是我国竹编工艺的发祥地,该工艺历史因此可能提前约2000年。

2. 古代用竹编的用具是什么

古代的扇子是竹编,木头,羽毛,丝绸做成的,扇套起到保护扇子作用。條萊垍頭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在扇子上面题诗作画,雕刻,刺绣,扇套不会让扇子上面的字迹模糊。萊垍頭條

还有一个就是在扇套上有花纹等,起装饰作用。條萊垍頭

3. 古代用竹编的用具叫什么

叫斗笠,中国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早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与斗笠制作相关的竹篾编织技术。中国浙江钱山漾遗址(约距今4000—5100年)曾出土二百余件竹编器物,包括鱼篓、篮筐、簸箕、竹席等。

《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这也说明斗笠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解字》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4. 古代用竹做的乐器

1、琵琶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3、筝

筝,又称古筝、秦筝,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4、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5、瑟

瑟,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5. 古代竹编工艺品

雅称有:绿卿、玉管、不秋草、绿玉君以及潇湘竹。

竹的寓意有:自强不息、淡泊名利、刚直不阿、清雅脱俗、象征青春永驻、谦卑内敛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它们非常有韧性,通常分布在东亚、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竹子挺拔修长、四季常青,在古代常被文人墨客歌咏,自古便有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6. 古代我们经常用什么制造竹简

竹简起源于商周,发明者无记载。

竹简起源于商周,但是一直到西晋时期还在使用。刻在竹简上的史书就算有也保存不到现在,而且除了早期竹简是用刻的之外,后来的竹简大多是书写而不是刻。比如湖南龙山出土的秦朝时期的竹简都是用墨书写上去的。

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7. 竹编器物古称

上海古称“沪”或“申”,申城、扈(沪)渎、华亭县等,南宋开始出现“上海镇”。元代设上海县。

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越国,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从陆家嘴鸟瞰浦西迷人夜景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1、申城

上海,春秋属吴国 。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2、扈(沪)渎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这也是如今上海简称的由来。

3、华亭

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4、上海镇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5、上海县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

6、上海地区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

7、上海特别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

8. 古代用竹编的用具有哪些

应该叫筐 观刈麦中,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 篮,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筐,指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如:筐子,土筐,抬筐。

古籍解释

引证解释

〈名〉

(1) (形声。从竹,匡声。本义:筐子,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2) 同本义。后亦用柳条或荆条等编成 [basket]

维筐及筥。——《诗·召南·采筥筥》。注:方曰筐,圆曰筥

载筐及筥。——《诗·周颂·良耜》

錡釜之器。——《左传·隐公三年》

具扑曲筥筐。——《淮南子·时则》。注:“员底曰筥。”

约者有筐箧之藏。——《荀子·荣辱》

糗一筐。——《国语·楚语》

背筐,手长鑱。——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筐篚(盛物竹器);筐簏(盛物的竹器);筐笼(泛指盛物竹器);筐箩(箩筐。竹篾等编的盛器);筐篓(盛物的两种竹器)

(4) 簪 [hairpin]

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淮南子》。高诱注:“筐, 小簪也。”

(5) 同“匡” [frame]

大夫不里椁,士不虞筐。——《礼记》

(6) 又如:筐当(匡当。用以限定所制物件形状、大小的框架)

(7) [形]∶方正;方 [square]。如:筐床(匡床。方正而舒适的床);菜筐。[1]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部】 筐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

《广韵》去王切《集韵》《韵会》曲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