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闻号

成都市菲特橡塑有限公司

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再生塑料|色母料|塑料薄膜

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应借鉴“超语”思维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应借鉴“超语”思维
发布时间:2025-02-25 20:09:01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王平

在我国,英语课程几乎可以算是高校开设最普遍的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却饱受争议。

比如,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教学关注的都是学生一般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学习,以及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主张通过营造沉浸式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尽快达到如母语者一般的语言水平。

不过,这种方式秉持的是一种“单语至上”的语言观,排斥学生已掌握语言的介入,也忽视了学生资源库多语、多感官、多模态和多符号的存在价值。这种传统的语言教学范式很容易压制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也不利于他们实际交际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目前国内的英语课程教育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比如“超语教学”。

超语模式改变传统教学

作为近年来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新兴热点,超语(Translanguaging)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被提出。当时其被用于描述威尔士语振兴教育中,学生交叉使用两种语言(英语和威尔士语)的课堂现象,后被引申为“通过使用两种语言创造意义、塑造经验、获得知识、理解并消化知识”。

目前,超语行为可以理解为“掌握多门语言的使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语言界限,在语言资源库中进行融合与自由切换,为实现有效沟通而构建新超语言系统的过程”。

换句话说,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仅仅关注单一语言或某几种命名语言关系的研究,而超语则提出了更广阔的语言研究框架,即充分关注个体语言库资源在交际过程中呈现出的创造性、流动性与动态性等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实践,超语教学在目前国际性的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较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超语更强调语言学习不能局限于对单一语言的认知,而是鼓励学生运用自身语言库资源,进行多模态、多符号、多感官、多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以此提升其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基于此,超语教学鼓励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促进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多语言环境中,进行多语言实践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语言、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多种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比如,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跨学科编程项目,要求学生使用英语编写程序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使用英语进行编程,还无形中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既提高了英语编程能力,又增强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比如,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不同问题并使用英语撰写建模报告。课堂研究表明,数学建模与语言学习的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超语还能为语言教学营造新环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科研论文、进行科学实验和讨论科学问题,同步习得英语和科学知识。教师用英语讲解辅以汉语字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语言输入,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跨越语言界限。

总之,多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多种语言,还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借助多语言优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

在此过程中,超语还能大幅度促进语言教学创新。毕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一过程也能反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实现超语教学尚需多方努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超语教学主要出现在香港地区的英语媒介教学(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简称EMI)课堂。EMI教学是在英语非第一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教授学术科目的一种方式,并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部分。

虽然EMI贯彻全英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但许多研究发现,该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超语实践行为,并由此凸显出一定的超语化趋势。相较而言,大陆地区的超语教学研究较少,但结合近些年相关论文的发文量,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从关注超语的概念内涵,延伸到探讨如何将超语理论落地,并结合我国外语课堂特色,将超语“中国化”。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从事超语教学需具备多语能力。课堂上多语资源的动态使用要求教师在不同语言之间灵活切换。当然,教师要想具备多语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此外,教师要不断给学习者营造适当的超语实践环境,以便于学生将两种或多种语言资源融入实践,并自发进行超语实践。这需要教师正确理解超语概念,树立超语教学理念,认可学生在课堂上的多模态、多符号、多感官、多语言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运用教学超语鼓励学生进行超语实践,还要采用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而言,超语教学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多语资源整合、跨语言交流,以及多种符号和认知资源的整合能力,并克服其在语言学习中面临的动机不足、学习策略不当等问题。

此外,教育政策和资源的不足也是超语教学应用的一大挑战。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实施超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前的新时代背景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适时调整优化教育政策和资源配置,支持超语教学实施。

作为一种新兴理论,目前我们对超语教学本身的研究也亟待优化。

首先,超语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超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些理论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更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也可以通过研究多语资源的动态使用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和认知资源的影响机制,探讨在跨学科教学中,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才能更有利于目标语言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超语教学的成效也需要大量实证研究做支撑。应设计并进行更多的调查和研究,以评估超语教学的有效性。

再次,教育政策和资源的优化是超语教学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保障。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政策,以支持超语教学的发展。比如,研究如何通过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超语实践策略的能力。

最后,超语研究应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提升超语教学效果。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超语教学的效果,找出其优势和不足,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目标语言的学习体验。

总之,超语教学未来可期,但在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更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及教育政策和资源全面优化等多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索。而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可为超语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其在语言教育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