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闻号

王云霞

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燃料油添加剂|通用有机试剂

首页 > 新闻中心 > 50家消费电子上市公司预告2024年业绩 五成公司预喜
50家消费电子上市公司预告2024年业绩 五成公司预喜
发布时间:2025-02-23 05:45:38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21日,共有50家消费电子相关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除1家公司业绩不确定外,25家公司业绩预喜(包括预增、略增、扭亏、减亏),占比达五成。

业内普遍认为,进入2025年,受AI技术、政策催化等因素影响,消费电子产业将加速回暖。

去年复苏向好态势明朗

按净利润增幅下限看,共有11家消费电子相关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0%。其中,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盈精密”)、苏州春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秋电子”)、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惠威电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达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增幅暂居前五,分别为716.78%、554.29%、300.66%、263.34%和218.94%。

消费电子市场持续复苏向好,是上述公司业绩实现高增长的主要原因。长盈精密主营智能终端手机零组件及新能源汽车零组件等的生产、研发及销售。公司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亿元至8.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16.78%至856.79%。长盈精密表示,公司2024年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类电子及新能源市场持续复苏向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变革,消费电子领域酝酿着新的机遇。春秋电子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75亿元至1.95亿元,同比增长554.29%至629.06%。公司称,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复苏趋势逐渐明朗,AIPC(人工智能电脑)发展迅速,下游笔记本电脑品牌商纷纷推出多品类的AIPC,受益于行业复苏,公司业绩逐步提升。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镁合金应用订单落地,形成增量收入,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此外,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消费电子行业终端需求在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有所复苏,公司精密零组件业务、智能声学整机业务以及智能硬件业务板块中的VR/MR、智能穿戴等细分产品线业务进展较为顺利,综合毛利率提升。

尽管消费电子产业正逐步复苏,但从当前预披露的业绩情况看,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仍有不少相关消费电子企业预计2024年业绩预减或亏损。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是部分企业盈利艰难的主因。

例如,一家预计2024年亏损扩大的消费电子类企业在公告中披露,2024年,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呈现出反弹趋势,但由于行业竞争依旧激烈等原因,导致消费类终端产品毛利率下滑。

今年有望加速回暖

业内认为,随着AI技术赋能、政策催化等因素的影响,2025年消费电子行业有望持续回暖。

从政策端来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2月19日联合发布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提到,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强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纺织服装、食品等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支持汽车产品、电子产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出,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从技术端来看,国开证券发布研报认为,展望2025年,AI赋能下有望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刺激PC和手机的换机需求。AI眼镜等新型终端亦将迎来机遇,产业链有望实现量价齐增。

业内认为,消费电子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融合正加速推进,随着AI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加码,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市场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消费电子未来将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扮演重要角色。人形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历史包袱少,更有利于消费电子等新供应商切入。

“2025年对整个产业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年份。”北京群智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琴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2024年已经出现了换机周期来临的一些信号,而且,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消费电子各品类的销量有望继续实现增长。”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展望2025年,消费电子行业预计将呈现出以下趋势。智能化将深入普及,AI不仅局限于高端产品,还广泛渗透至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跨界融合趋势明显,如汽车与消费电子的结合,将催生出更多新型产品形态。”(记者 冯雨瑶)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