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025-05-14 06:0111

    ◎本报记者 崔 爽

    刀库,顾名思义,是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当一台数控机床面临复杂的加工任务时,刀库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成为机床的“弹药库”。

    过去15年,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专注于一项工作,就是为中国机床装备上自主研发的刀库技术。

    创业初始,面临进口刀库高昂的价格,他决定自主研发。2013年,带着所有积蓄回到老家创业,旁人的不解如影随形。2018年除夕夜,研发团队在寒冷的车间里终于取得重要突破,老师傅们激动得像小孩一样……

    5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进行交流。作为“小巨人”企业的代表,陈亮讲起这段故事。

    这是他的故事,也是十几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故事。

    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过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超过1.46万家。这些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强的特征,在整个产业中发挥着强链、固链、稳链的重要作用。

    他们书写着聚焦自主研发、矢志不渝的创新故事。

    “国际上研发一个有影响力的新药,从立项到获批上市,一般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广大患者能够率先使用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疗方案。”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已经研发上市了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展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从“芯片老兵”到“储能新兵”,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似乎有着两份不太相关的从业经历,凭借在芯片行业30年的积累和对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他实现跨界创新,用AI技术赋能新型储能电池的研发和制造。

    他们书写着坚持工匠精神、练就“独门绝技”的故事。

    “2006年博士毕业后,我怀揣着为行业做一点实事的决心,扎根企业研发一线18年,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这些陶瓷材料在5G通信、网络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现大批量应用。”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回忆,在项目攻坚阶段,他带领团队在3个月内完成100余组材料配方试验,最终技术指标成功满足头部客户要求。

    “每颗卫星有不同外形、不同载荷,各种参数各不相同,要实现星箭的顺利分离、卫星的正常工作,需要严谨细致处理好每处细节,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切努力功亏一篑。”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如同给地球装上了“透视眼”,几十道工序、几百个测试项——他的工作就是确保这双“眼睛”完美地从图纸成为实物。

    “每当我仰望星空,我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职业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杨兴德说。

    他们书写着实现个人理想、践行产业报国的故事。

    见面会上,葛群透露,他的父亲是参与“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在他印象里,父辈用机械计算机、用计算尺甚至简陋的算盘来做各种复杂的科学计算,环境异常艰苦,但他们仍然把所有青春热血贡献给了科研事业。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对我而言,报效国家和民族,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葛群说。

    “我们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陈亮的话掷地有声,“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执着?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总要有人来守住这份匠心。在未来,我们将坚持把更多‘短板弱项’技术转化为‘杀手锏’。”

    (科技日报北京5月13日电)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