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合适的土地
种植生姜的土地应选择前作为水稻、花生、地瓜或新开垦的土地,最好是朝南向、土壤疏松肥沃、排水灌溉方便的地块。理想的土壤是全年温暖、夏季凉爽、日照时间短、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土。
2.选择优良品种和处理种姜
当地种植的“梨仔姜”品种,以其优质(肉质肥嫩、香味浓郁)、高产、高效的特性,成为理想的选择。选择种姜时,应确保前季姜园植株健康,无“姜瘟”发生。优质的种姜应呈椭圆形、节间短而粗壮、色泽鲜亮、无病虫害。
每年“冬至”左右收获的中老鲜姜,用作明年春季种植的姜种,需要经过2至3个月的储存期。在此期间,要做好保温贮存工作,如山洞密封存放或用砂覆盖。播种前将姜种晾晒24至48小时,以减少水分、杀灭病菌、增强吸水能力、促进姜芽萌发、提高发芽力。药剂消毒:种植前用0.7%波尔多液浸泡种姜10分钟,可有效杀灭“姜瘟”病菌。
3.加强姜园管理
(1)提早整地。种植生姜的前一年冬季就要深翻土壤并晾晒。播种前要进行精细整畦,一般畦宽1米,畦高0.20米,并在畦面横开播种沟。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春分-清明”节气为种植生姜的最佳时间,高海拔山区可延至“谷雨”播种。
播种规格一般为行距0.40~0.45米,株距0.25米,每亩需姜种量约225公斤,亩播种姜块3500至4000个,每个种姜重量以5至10克为宜。
(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长短期化肥。基肥通常占总施肥量的40%,播种前每亩可用15公斤进口复合肥加50公斤钙镁磷肥作深层基肥。播种后用优质土杂肥、干牛粪或蘑菇土覆盖种姜效果最佳。条件允许的农户可在播种后覆盖稻草,以保持湿润、防除杂草、促进生长。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要少量多次,氮磷钾肥配合使用。苗期以轻淡肥为主,生姜迅速膨大的中后期可适当增加施肥量。生姜生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施肥期:一是孙姜期进入第四期,此时是生姜一生中的吸肥高峰期;二是8至9月间,气候转凉,日夜温差大,是姜块迅速膨大的关键时期。这两次关键施肥应采用进口复合肥加尿素施用。施肥时,如遇干旱,可采取水浇方式。
(4)科学灌溉。生姜整个生长期必须保持土壤湿润,既不能过于干旱也不能积水。播种后保持土面较干燥,以提高土温促进出苗。出苗后至收获前,土壤不能干旱,特别是7至9月生姜生长旺盛时期,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溉。灌溉可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或结合施肥浇灌,或引水灌溉,但灌水深度不宜超过地下茎高度,避免轮灌、串灌,特别是发生“姜瘟”的植株,灌水、淹水易传播病菌。整个生长期特别是春季要做好清沟排水工作。
(5)抓好除草培土。生姜种植后,当田间约有5%至10%的姜萌芽露出土面时,应抢晴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喷雾。每亩用450至600毫升草甘磷加水50至60公斤药液防治杂草丛生,可达到省工省本的效果。生姜生长中后期,结合培土进行耕除草。
(6)加强生姜病虫害防治。为害生姜的病虫有“姜瘟”、“条螟”、“叶枯病”和“曲条跳甲”。防治工作应以农业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姜瘟”是生姜高产稳产的最大威胁,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在土壤及根茎内过冬,可存活两年以上,主要通过灌溉水和地下害虫传播。此病流行广、发展快、危害重,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多发生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
防治“姜瘟”的措施主要包括使用无病种姜、选择排水方便的地块、进行种姜消毒、实行高垄栽培、注意培土、遮荫、增施钾肥、实行轮作等。同时,加强姜园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并在姜穴里用石灰消毒;注意加强管水,防止以水带菌传播,并在整个生育期间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铵喷洒3至4次。
“条螟”发生期用90%敌百虫加杀虫威防治。
“叶枯病”发生初期用“疫霜灵”防治。
(7)适当遮荫覆盖,以利越夏,提高产量。姜喜荫怕烈日直射,以散射光对生长最有利。夏季气温高、日照强,对生姜越夏极为不利,做好遮荫覆盖十分必要,尤其是低海拔的平原地区,地热平坦,气温高,日照强且长,更应重视。可在畦边间套种玉米笋等;或搭棚遮荫。棚高1.5米,种上瓜类,让藤叶蔓延上棚达到遮荫的目的;同时在姜行间覆盖稻草,增加土壤湿度。
另外,在生姜栽培过程中,可采取根外追肥,如生长素、微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生姜健壮生长。
关于生姜怎么种才能高产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