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蛇年春节复工后,许多合资车企推出了限时“一口价”活动,以期刺激销量。比如,北京现代对旗下多款车型推出“一口价”活动,包括第十一代索纳塔、全新途胜L和库斯途等,降价幅度最高可达4.2万元。广汽丰田则对锋兰达和威兰达两款主力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实施了“一口价”活动,锋兰达降价3.9万元,起售价低于10万元;威兰达则降价4.4万元。
所谓“一口价”模式,即取消传统的价格谈判环节,以统一透明的价格销售车辆。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简化了购车流程,提高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过去,购车时常需要经过繁琐的价格谈判,既浪费时间,也可能导致消费者与销售人员之间的信任危机。通过“一口价”模式,消费者不再需要与经销商进行价格谈判,从而提升了对品牌的信任感。
自去年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率先推出“一口价”模式以来,销量迅速回升,许多合资品牌也纷纷效仿。然而,这一模式并非万能。要成功实施“一口价”,车企在定价策略、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全面优化,尤其是定价策略,品牌需要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设定既具有竞争力又符合品牌定位的合理价格。如果价格过低,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影响品牌长期发展和市场地位。
因此,对于一些品牌而言,“一口价”可能仅是短期的应急手段,它为企业争取了喘息之机,但当前车市的竞争已不再单纯依靠价格战,而是进入了产品价值的比拼。尤其是今年,智能化竞争进入了新阶段,许多自主品牌提出了“智驾平权”的口号,将高阶智驾技术推广至中低端车型,将电动智能化的竞争推向了下半场。
目前,头部车企在智能驾驶配置上不再保守,许多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和端到端算法等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已成为标配,展现了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决心和行动力。在这种形势下,错失电动化风口的合资车企能否在智能化竞争中重新追赶甚至占据优势,已成为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自去年起,不少外资品牌和合资车企通过与中国本土科技公司合作,采取多项举措加速转型。例如,奔驰凭借6.8万套装机量在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汽车品牌中排名前五,超过了不少自主品牌。上汽大众的途观L Pro(车型名称)和帕萨特Pro(车型名称)在智能驾驶、智能舱和智能联接方面的多重升级,展示了其在满足燃油车用户对智能化需求方面的努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在各车型中的渗透,市场留给合资车企追赶的时间越来越紧迫。这是一场比价格战更值得参与的竞争,也是合资车企扭转被动局面的机会。合资车企必须在智能驾驶领域加速布局,才能在全球智能驾驶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郭健东 )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