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零售业竞相追逐体验升级、服务增值的浪潮中,乐尔乐的存在犹如一股逆流。它以一种近乎“反常识”的姿态,剥离了传统零售赖以竞争的几乎所有附加值——舒适的环境、便捷的服务、精美的陈列,甚至牺牲了热门商品的潜在高毛利——将“价格”这一最原始、也最敏感的武器磨砺到了极致。
通过近期跟马蹄社前往乐尔乐的深入学习与观察,我们得以窥见其独特商业逻辑背后蕴藏的惊人力量与深刻启示。
传统零售思维,无论是品牌方还是渠道商,往往倾向于在商品本身之外做“加法”。通过提升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如空调、灯光)、增加服务的便利性(如导购、送货)、塑造商品的独特性或稀缺感,来模糊消费者对价格的直接敏感度,从而支撑利润空间。这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零售竞争格局。
然而,乐尔乐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减法”之路。它似乎在对消费者进行一种极致的筛选与宣言:“来到这里,你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价格。”店面可能没有空调,商品堆砌略显杂乱,购物体验谈不上愉悦。但正是这种对非核心成本近乎苛刻的压缩,构筑了其核心竞争力——无与伦比的低价。乐尔乐深刻洞察到,无论市场如何演变,价格永远是驱动购买决策的核心要素之一,尤其对于那些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消费群体和刚需品类而言。
这种策略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将“极致性价比”本身锻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品牌心智”。消费者选择乐尔乐,并非因为它“什么都有”,而是因为它在“价格”这个单点上做到了无可替代。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战略定力。放弃唾手可得的舒适性溢价、爆款商品的高毛利,需要抵制巨大的短期诱惑。任何一个环节的妥协,都可能让这种“自杀式”的定位土崩瓦解。但乐尔乐做到了,并且通过持续的极致低价,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低价吸引海量客流 - 规模效应提升议价能力 - 获得更低的采购成本 - 提供更极致的价格 - 进一步巩固品牌心智和市场地位。这或许存在“幸存者偏差”的成分,但其成功无疑证明了这种看似极端的定位,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能够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马蹄社乐尔乐探店低价策略本身并非商业创举,价格战更是商场上的常见戏码。但乐尔乐的颠覆性,并不仅仅停留在终端售价上。它更深层次地触动了传统线下零售,尤其是区域性百货业态的固有“江湖”。
线下零售的供应链往往盘根错节,涉及地方供应商、品牌代理、渠道库存、临期商品等多元主体,各方在长期的博弈中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利益格局和产业链条。乐尔乐的崛起,并非简单地优化了某个供应链环节,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对整个区域性的产业链生态发起了冲击。它以巨大的采购量和对价格的极致追求为筹码,绕过或重塑了原有的中间环节,直接向源头寻求合作,甚至倒逼上游改变定价和供货模式。
这无疑是动了许多地方势力的“蛋糕”。在一个传统色彩浓厚、“非互联网基因”主导的线下产业里,乐尔乐却用一种近乎“互联网式”的思维和打法——追求效率、规模、去中间化——完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高超的策略,去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潜在阻力,最终将供应链的效率红利转化为终端的价格优势。
马蹄社乐尔乐研学当然,乐尔乐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一家地方小店成长为具备全国影响力的零售力量,其在组织架构、内部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必然经历了快速迭代和巨大挑战,正如许多快速扩张的企业一样,它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大企业”。与沃尔玛等成熟零售巨头的案例相比,乐尔乐或许仍在“追赶”的路上。
但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它在商业蓝海中开辟出的那条独特航道。乐尔乐的实践至少给予我们两点深刻启示:
其一,极致的单点突破,同样可以构筑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在所有人都做“加法”的时候,敢于做“减法”,并将“减法”做到极致,也能形成独特的价值主张和用户忠诚度。
其二,颠覆往往来自于对现有产业结构的深刻洞察和重构勇气。即便在看似成熟和固化的传统行业,依然存在通过模式创新,特别是借助效率革命来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能性。
乐尔乐的故事,是对当前零售业同质化竞争的一种警醒,也是对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性的一次有力证明。它的未来走向,以及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无疑将继续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对于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企业而言,乐尔乐的“反向突围”,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参照样本。
深度阅读:《乐尔乐密码:解码湖南“价格屠夫”如何席卷中国零售》
4月14日,马蹄社的“马蹄友局”将走进中国设计创新包袋品牌古良吉吉总部展开闭门交流。聚焦“走心不烧钱”的可持续心法,古良吉吉创始人古良将拆解2025最新实战案例:
①如何用“双向情绪翻译”避免情感透支;
②线下店如何构建情绪消费新场景;
③现场揭秘“玩新”定位如何“反哺”大众破圈。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