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新消费】
◎本报记者 孙 越
4月7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中以农业园,277栋智能温室整齐排列,水培生菜的嫩叶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一阵轻微的“咔嗒”声打破了宁静——一只银白色的四足机器狗正穿梭于栽培槽间,头顶的高清摄像头如“火眼金睛”般扫描着每一片菜叶。与此同时,两架搭载多光谱摄像头的无人机掠过温室上空,与地面的机器狗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这些智能装备的协同运作,勾勒出国家级农业园区依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模样。
“嘀!”随着一声提示音,机器狗在3号黄瓜大棚内停下脚步,显示屏闪烁起橙色预警。技术人员欧孟的手机同步收到信息:“A区12列第5株,叶片背面发现0.1毫米白斑,疑似霜霉病早期。”赶赴现场后,他轻触屏幕,机器狗“腹部”立即伸出一支微型机械臂,精准采集病叶样本。“如果是人工巡检,可能等肉眼发现时病害已扩散。”欧孟感慨道,现在机器狗每天巡检8小时,效率抵得上20个熟练工。
这只被称作“钢铁萌宠”的机器狗,是园区2025年引入的智能装备“新星”。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它能识别叶片0.1毫米的早期病变,监测营养液成分配比,还能捕捉虫卵踪迹。所有数据实时传输至物联网平台,生成可视化“诊断报告”。“过去工人逐垄查看,40亩温室要查3天,现在机器狗只需2小时完成,准确率超98%。”园区负责人庞博指着监控大屏介绍,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正显示着棚内温湿度、光照等18项指标。
在控制中心,记者看到,无人机巡航画面与机器狗监测数据在数字孪生系统中融合,构建出1∶1的虚拟农业园。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某棚生菜的叶绿素含量、预计采收期等信息即刻弹出。“多光谱摄像头能捕捉7种波段的光反射,比传统判断方式提前10天发现生长异常。”庞博说,这套系统不仅减少农药使用量35%,而且增产12%。
变革不仅发生在田间。在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将贴着“AI巡检认证”标签的蔬菜装箱,这些产品直供鄂豫皖地区30余家高端商超。“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作物全生命周期数据,对放心菜的选择率更高。”庞博透露,今年园区8000吨产量中,70%已实现订单预售。
夜幕降临,机器狗自动返回充电桩,无人机精准降落在停机坪。这场人机协作的革新远未止步。“下个月,它们要学‘新技能’了。”庞博兴奋地描绘蓝图:负重机器人将替代人工搬运,每台可承重50公斤;土壤监测模块能穿透30厘米土层分析墒情;AI模型还将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最佳采收期。
南阳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杜鑫告诉记者,该模式年内将在南阳20个农业基地推广:“机器狗不仅是工具,更是农业大数据入口。近年来,南阳市着力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的链条,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未来,南阳市科技局将持续引入先进科技成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夕阳西下,机器狗再次启动夜间巡检模式。在这片3600亩的智慧农田上,新质生产力将继续推动革新,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