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芝玲:中国牵头6G场景研究,推动全球统一标准仍是大势所趋

内容摘要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年是6G标准化进程的重要节点,被业内普遍认为是“6G标准元年”。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际合作面临挑战,但推动全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年是6G标准化进程的重要节点,被业内普遍认为是“6G标准元年”。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际合作面临挑战,但推动全球统一的6G标准依然是业界共识,中国在标准研究方面已走在前列,承担引领角色。

6G标准路径逐步清晰,中国牵头场景研究

易芝玲指出,尽管当前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频发,但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协同合作。“我们一贯主张全球合作,目标就是推动形成一个全球唯一的6G标准。”她强调,挑战确实存在,但最终6G走向全球统一标准几乎没有悬念。

从时间节点来看,3GPP已于去年正式启动面向6G的场景和需求研究,中国牵头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我们重点聚焦6G真正能带来的价值,力求让技术惠及人民生活和千行百业。”她介绍,今年3月,在韩国仁川举行的3GPP全体会议上,各地区代表纷纷提交意见,充分体现了全球对6G研究的高度重视。

据悉,今年下半年,首批面向6G的研究项目将在各工作组中全面铺开。虽然短期内不会形成正式标准,但明年下半年将开始考虑关键技术的标准化安排,全球计划在2029年前后完成首个6G版本标准,与2030年预期的商用时间节点对接。

从5G到6G,是内生式演进而非割裂式变革

针对5G与6G的关系,易芝玲认为,两代技术之间存在“内生式”的继承关系,而非完全割裂。“从1G到6G的演进过程中,前几代主要是空口层面纯CT领域技术的革命性变革,而从4G往后,整个行业已进入CT与IT融合、再到ICDT(信息、通信、计算、感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她指出,“5G-A”(5G-Advanced)并非6G的对立面,而是承接与过渡的关键一环。“很多6G设想中的技术,正在逐步在5G-A中验证与落地,比如智能化、通感融合等能力的前置部署。未来在6G中,它们将成为内生的DNA。”

终端与应用仍是关键,机器人有望率先普及

被问及6G时代最有可能率先普及的新型终端形态,易芝玲提到了她对“云端机器人”方向的长期关注与期待。“早在10年前,我的一位老同事就离开研究院创业,专注做云端机器人。他认为,只有这样高带宽、低时延的典型应用,才能真正发挥5G甚至6G的价值。”

尽管机器人目前尚未大规模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她认为其商用化趋势已经显现,“今天我们已经能在酒店、餐厅、工厂中看到各种类型的机器人,但大多还是单功能。要真正实现智能体的普及,还需要时间、价格和场景的逐步成熟。”

她还强调,每一代通信技术的成功不仅依赖网络能力的提升,还需内容、终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演进。“5G之所以被认为并未完全释放潜能,不是网络技术能力不够强大,而是终端和内容的体验与4G时代并无本质差别。我们期待6G时代,能够通过真正改变生活场景的新型终端及丰富的多感官沉浸式内容,实现从底层到生态的全面升级。”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