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在11日举办的“未来业务与应用猜想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方式深度分析与交流6G网络将在社会、各行业和消费者层面带来的应用变革,以及这些应用变革对网络通信、计算、智能、感知、安全等关键能力提出的全新需求。会议由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IEEE Fellow许威担纲主持人。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IEEE Fellow许威担纲主持人空天地一体化组网 使能多样业务场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荣誉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刘韵洁率先发表题为《6G网络组网与卫星互联网技术思考》的主旨报告。刘韵洁指出,卫星互联网是6G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低轨卫星网络,具有广覆盖、高带宽、低时延、不受地域性影响的特点,能够提供全球覆盖的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已经在经济、军事、政治领域发挥了巨大价值,是6G发展的重要方向。
刘韵洁进一步指出,卫星组网能力可能成为决定我国卫星互联网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我国亟需优化频轨资源管理,加速我国卫星产能提升;面向大规模巨星座,设计鲁棒且弹性的路由与基于大模型的智能管控方案;建立标准化、安全的协同架构,以实现高效可靠的在轨计算与全球服务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荣誉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刘韵洁清华大学教授、IEEE Fellow牛志升教授认为,低空经济需要规模化、高安全和实时协同,现有地面网络无法满足全域覆盖连接需求。牛志升提出“超蜂窝架构”,分离控制信令与业务覆盖,结合高塔基站与低轨卫星实现分层按需覆盖。与此同时,构建三维无线电地图,实时更新信号强度、网络拥塞等信息,支持厘米级定位与飞行路径规划。总之,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需融合通感一体技术,解决低慢小目标检测、多模态感知和异构网络协调问题,为低空经济提供安全可控的基础设施。
清华大学教授、IEEE Fellow牛志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周建山表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逐渐与智能交通、智能车辆、智能驾驶等垂直领域深度融合演进,与此同时,车联网为智能车辆与海量道路基础设施、边缘设备等提供了互联互通的途径。在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特别是面向6G时代,基于地面交通的智能网联汽车将展到面向低空的智能网联飞行器,逐渐向异构融合、空地协同演进,为立体交通检测和低空交通运输提供应用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周建山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刘雷介绍了团队在6G通信调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随机调制和MAMP检测方案。该随机调制技术,摒弃传统正交和稀疏化概念,采用随机高密度化矩阵,规避信道短板效应,配合低复杂度且性能接近最优的MAMP检测算法,在静态和高移动场景下,相比传统技术检测性能提升显著且复杂度大幅降低。实验表明,该技术在低轨卫星通信验证中表现良好,还具有抗干扰强、频谱效率高、速率可灵活调整等优势,且能兼容现有调制方式。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刘雷6G内生AI 智能体和具身智能前景广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高级无线研究科学家Ashutosh Dutta通过视频形式分享5G安全和AI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5G面临多维度攻击风险(如RAN干扰、API漏洞、切片渗透等),需结合SDN/NFV动态防御;AI可提升威胁检测效率,实现实时流量分析、异常行为识别和自动化闭环响应,但需警惕AI自身漏洞,如模型篡改、供应链攻击。
6G需从5G中吸取经验,内嵌AI驱动的主动防御体系,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同时解决跨域协议兼容性、频谱政策等全球性挑战。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高级无线研究科学家Ashutosh Dutta视频分享Strategic Research Communication Director, Ericsson Research Johan Lundsjö表示,6G突破5G局限,深度融合AI、云计算、感知技术,构建“通信-计算-感知”一体化平台,支持虚实共生的未来场景,如全域3D导航、AR协同游戏。他认为,6G的价值在于构建开放、智能的生态系统,以技术协同和生态合作赋能垂直行业,实现从“连接”到“场景服务”的跃迁。
Strategic Research Communication Director, Ericsson Research Johan Lundsjö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IEEE/CIE会士、ACM杰出科学家唐剑认为,今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元年。他介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慧思开物平台基于大模型的“大脑(规划)+小脑(执行)”架构颠覆传统机器人的控制模式,通过任务拆解与技能组合实现跨场景泛化能力。6G将加速具身智能从单机控制向群体协作跃迁,需通过虚实结合数据训练和垂直领域解决方案探索,构建“具身智能+6G”生态,赋能制造业、服务业等复杂场景。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IEEE/CIE会士、ACM杰出科学家唐剑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科数字大脑研究院院长刘锋辩证地阐述了6G和智能体(AI Agents)的关系:6G以其超高速率、极低时延、海量连接及通感算融合能力,为需要复杂、分布式、实时交互的智能体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反过来,智能体作为驱动元宇宙、具身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前沿应用的核心,其对网络性能、感知精度和智能协同的极致需求,成为牵引6G技术发展和场景落地的关键驱动力。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科数字大脑研究院院长刘锋会议的最后,许威继续主持圆桌论坛环节,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李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首席专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访问教授李万林,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科数字大脑研究院院长刘锋,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李福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韩凯峰等,就6G标准、杀手级应用与场景、AI与网络双向赋能等方面展开讨论。
6G也将经历从需求研究、技术突破、标准研制、产业研发到商用部署的各个过程,今年是6G从技术突破初见成效到标准研究开始启动的重要阶段。根据3GPP规划,2029年前后会形成6G的基础版本标准,2030年具备6G商用能力。
与会观点指出,“6G的杀手级应用很难预测,即使预测也不一定准确。”ToC(基础通信)仍是压舱石,ToB方面,低空经济、网联无人机以及具身智能为增长点。就目前来看,业界对具身智能的期望非常高。
毫无疑问,6G将进入移动通信的智能化时代,AI赋能成为核心要义,6G将实现人机物到智能体的万物智联,为社会发展、行业进步和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拓展与深刻变革。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