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是最大的实际,资源、人才等创新所需的要素,显得尤为宝贵。近年来,宁夏聚焦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等战略目标,通过探索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路径,着力凝聚创新要素,使之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蹚出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的宁夏样本。
推动要素聚集 涵养创新生态
用“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点看问题,必然要求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遇到问题自觉运用创新思维去开辟新思路、寻找新办法。
宁夏是西部欠发达省区,面临着发展不足的实际: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质量效益仍然偏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是宁夏立足自身谋划长远发展的坚定选择。
近年来,宁夏持续厚植创新力量、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生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创新发展面临的底子薄、基础弱、人才缺、主体少等难题。
为加快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宁夏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构建起全面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持续增强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创新引擎得以被有效激活、有力驱动。
创新要素链式效应逐步显现,产学研用的创新群落得以加速布局。近年来,宁夏在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相继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多项直接牵头或参与的科技成果斩获国家级大奖。其中,国能宁煤“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37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材料国产化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和国际空白,为宁夏首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3年来,宁夏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过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82%,攻克了高性能铌钨抗氧化涂层、耐盐碱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国内最大智能化反井钻机、特大型风电轴承热处理装备等多项首台套产品。全球最快高铁用上了“宁夏造联系枕梁”,长征火箭用上了“宁夏煤制油”,科技创新成为宁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借力东西合作 汇聚创新之势
2017年,宁夏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构建“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2022年,科技部批准宁夏建设全国首个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打造东西部跨区域协同创新样板。
“我们突出企业合作主体的地位,积极让宁夏的企业与东部的高校院所及企业形成联合攻关、转移转化成果的良好氛围。”宁夏科技厅科技人才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徐小涛说。
中色东方的铌合金及高温抗氧化涂层成功应用于载人探月工程,吴忠仪表的高端控制阀应用于海洋工程,共享集团的大型水轮机叶片应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宁夏农科院的宁春系列小麦成为我国春小麦种植的主打品种……这些宁夏科创实力的靓丽名片,背后无不凝聚着东西部科技合作的智慧和力量。
宁夏红山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企业与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打造宁夏复合调味料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开发的卤肉酱、松茸酱等新产品被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客户认可。
“合作让我们得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我们的研发成本,解决企业技术攻关人才短缺的当务之急。”公司技术总监杨正苍说。
这两年,东西部科技合作有了“升级版”——为深化创新协同联动,宁夏在上海、深圳等地打造科创中心,深度链接当地优质资源,助力宁夏企业“借船出海”,有效破解企业高端人才引用难题,加力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宁夏企业在区外自建“飞地”研发中心,就地聘用当地人才,从事新产品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出“研发在外地、生产在本地”“招才用才在外地、成果落地在本地”的引才用才新模式。
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这一大平台,宁夏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宁夏已与12个省市、2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2000多项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合作成果,带动参与宁夏科技创新的区外创新主体达到800多家,以“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等灵活高效的方式,引进包括百余名院士在内的区外人才超过1万人,科技开放合作实现持续较快拓展。
人才推动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鼓励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创新离不开人才,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最缺的就是人才。“宁夏的区位环境决定了与市场和需求的距离相对较远,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柔性引才弥补短板,借智创新、协同创新。”宁夏维尔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宁说。
为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人才紧缺难题,宁夏积极引导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引才引智主体作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用柔性引进、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吸引各地人才参与宁夏科技创新,同时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发展。
“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加强对自身团队的培养,采取‘引进+培养+双创’的方式培育技术攻关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后续研发更高端的产品做技术储备。”王小宁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汽集团等高校院所和企业密切科技合作,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开发出的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等产品打破进口依赖,实现了国产化和批量化生产。
2024年底,时速400公里的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首次亮相。该动车的重要部件之一“联系枕梁”,就是由公司研发团队独立设计并研制完成的,标志着企业在“联系枕梁”的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建好一个平台,汇聚一批人才。
着眼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考量,宁夏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培育建设了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00多家,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成为当地强化科技力量、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由马玉山院士领衔的六盘山实验室招聘和柔性引进优秀科研人员125名,开展了23项基础科研项目,在智能铸造、高端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终端应用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夏科技厅厅长王伟介绍,宁夏将加快培育智能算力、新型储能、绿色氢能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全面强化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持续开展重要技术攻关、引进转化科技成果,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