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馆第一股”要来了?年营收超11.5亿元 开出400家门店的遇见小面冲刺港交所

内容摘要【亿邦原创】4月17日消息,日前,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数据显示,现代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目前遇见小面在中国内地22个城市落地了374家门店、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6家餐

【亿邦原创】4月17日消息,日前,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数据显示,现代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目前遇见小面在中国内地22个城市落地了374家门店、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6家餐厅。遇见小面每家餐厅通常提供30至40个SKU。门店已实现全人群、全时段、全场景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有47家餐厅实行24小时运营。

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最近的一次融资发生在2021年。当年,其先后完成B轮、B+轮融资,领投方为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本次IPO募资金额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扩大地理覆盖范围及加深市场渗透;升级整个餐厅网络的技术及数字系统,以提升品牌信息技术能力;品牌建设及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潜在公司的战略投资与收购,以及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等方面。

1.年收入超11亿元 同店翻座率达4.1

招股书显示,2024年,遇见小面录得的收入达11.54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44.2%。2022年至2024年,收入复合增长率为66.2%。遇见小面在2023年转亏为盈,净利润为4590万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2.2%至6070万元。

收入构成来看,遇见小面收入由直营餐厅经营和特许经营管理、其他组成。其中直营餐厅经营中分为堂食服务和外卖业务。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经营所得收入分别为3.37亿元、6.72亿元、10.01亿元,占总收入的80.5%、83.9%及86.7%。

近三年,遇见小面堂食服务收入占比逐渐增高,外卖业务表现较平稳。2022年至2024年,堂食服务在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64.8%、68.4%、71.1%;直营餐厅外卖业务分别占收入的15.7%、15.5%及15.6%。招股书中提到,在外卖业务中,品牌需要向入驻的4个外卖平台支付佣金(通过配送订单所产生收入的约2.0%至20.0%),以及基于配送距离计算的配送费。

在开店城市的选择上,遇见小面主要专注于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的市场拓展。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所有360家门店中,遇见小面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有253家直营餐厅和35家特许经营餐厅。

门店选址时,遇见小面会考虑当地社区人群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年龄分布及人口密度;附近其他餐厅的数量及性质;预计客流量及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租金成本及预计投资回报率等因素。

在门店经营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2402元,订单总数为4209.4万单,翻座率为3.7。招股书中提到,翻座率的增加主要由于品牌主动降低了菜品价格,以及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用餐体验,以吸引更多顾客及增加整体销售额。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为36.1元、34.0元、32.0元。

同店销售表现上,2023年、2024年,遇见小面有145家同店,同店销售额分别为7.4亿元及人民币7.1亿元,同店翻座率分别为3.9及4.1。值得注意的是,整体来看,2022年及2023年,同店销售额增幅为28.7%,而2023年、2024年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了4.2%。

为了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和消费粘性,遇见小面建立了会员制。其中,普通会员在餐厅消费后可以积累积分,日后可以利用积分换取折扣;对于使用储值会员账户付款的消费者,品牌会提供约8.0%至10.0%的折扣。

数据显示,遇见小面目前有超过1880万名会员。

2.注重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 门店两个月内可达到首次收支平衡

成立的十多年内,遇见小面注重建立高度标准化及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尤其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各环节的标准化对于顾客体验至关重要。

据介绍,遇见小面在菜单及制备流程、顾客体验、培训、绩效评估机制、餐厅拓展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例如在绩效评估方面,遇见小面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所有门店实行“赛马体系”。根据评估机制,品牌会量化客户服务、厨房操作、人员管理、食品安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关键运营指标。其中大部分指标及标准会由其数字系统自动生成。此外,系统也会根据预估营业额为每家餐厅提供日常人员配置建议。

同时,在餐厅拓展标准化方面,遇见小面基于开发的餐厅筹建系统,对餐厅拓展的各个标准化步骤进行全流程管控,如餐厅网络规划、选址、商业谈判、设计及装修、施工、法律合规及营销活动等。

招股书显示,基于品牌的拓展规划体系,遇见小面于往绩记录期间已开业及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正在运营的直营餐厅的首次收支平衡期通常为开业两个月内;平均投资回收期约为15.2个月。

在对所有门店的体系化管理上,遇见小面建立了集中化的管理模式,营销、菜单开发、采购、供应链管理、人员和薪酬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关键业务职能均由总部执行。

例如,遇见小面的集中化管理系统会为每家餐厅提供定制化的食材订购及人员配置建议,以减少对餐厅管理组个人经验及判断的依赖。

遇见小面还将数智化能力和AI技术融入各经营环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遇见小面的大多数门店运营系统由其内部信息化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以确保数字系统与运营需求的一致性及适应性。目前,其数字化系统已经应用到前端顾客点餐、后端的值班管理、出品管理、采购、库存、供应链、人力资源、员工培训及评估等场景。

在品控管理、用餐环境、顾客反馈分析、业绩预测、营销、雇员培训等方面,遇见小面引入了AI技术。

以在业绩预测场景的应用为例,遇见小面的AI赋能系统会收集和整合多维度业务数据,如在线及线下因素、每家餐厅的周边环境。这一系统会利用大数据平台和AI模型,预测餐厅的未来业绩趋势,帮助门店优化食材订购、菜品

制备、员工排班等方面的决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门店的多元化经营、各环节的体系化管理提高了遇见小面门店的可复制化和规模化运营的能力。

3.明确发展“三驾马车”:下沉底线市场 海外市场和特许经营模式

根据招股书,中式面馆市场的集中度较低,根据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数据,前五名的市场份额一共为2.9%,其中,遇见小面的市场份额为0.5%。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中式面馆市场的总商品交易额为2962亿元,预计到2029年,总商品交易额将达到5100亿元。

从行业地位来看,按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排名,遇见小面为第四大中式面馆品牌;也是最大的川渝风味面馆品牌。2022年至2024年,在中国所有餐饮连锁企业中,其重庆小面、红碗豌杂面和金碗酸辣粉的线下销量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遇见小面也是中国前十大中式面馆中增长最快的企业,2022年至2024年的总商品交易额年复合增长率最高。

遇见小面明确道,品牌将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确定为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

门店拓展策略上,遇见小面会在加密现有高线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下沉底线市场,以寻找业务增长的新动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总商品交易额计,中国内地二线及以下城市的中式面馆市场规模,将由2025年的2386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38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8%。

此外,遇见小面还将拓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海外市场。预计到今年底,遇见小面将在新加坡开设一至两家新直营餐厅。

门店数量规划方面,遇见小面计划在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新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直营及特许经营餐厅。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