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希资本惠亨玉:能源和科技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双引擎

内容摘要下一个十年,我们认为能源和科技是未来人类生活的两大主线。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各类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快速轮动,为股权投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伴随着一些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机遇。朝希资本在过去十年里,历经并购投资到创业投资的转型,积累

下一个十年,我们认为能源和科技是未来人类生活的两大主线。

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各类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快速轮动,为股权投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伴随着一些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机遇。朝希资本在过去十年里,历经并购投资到创业投资的转型,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与深刻的行业认知,收获了诸多成果。如今,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面对能源与科技这两大影响未来人类生活走向的关键领域,朝希资本有自己的独特思考。4月18日,在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朝希资本惠亨玉以《双轮驱动未来:能源革命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共生》为题进行了演讲,基于朝希资本的实战经验,结合对全球能源现状、科技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投资者和行业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以下是现场演讲实录,投中网略作编辑:大家下午好!我是朝希资本的惠亨玉。非常感谢投中的邀请,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能源革命和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对投资机遇的一些看法。朝希资本成立于2015年,今年正好是第10年。前5年,我们主要从事并购投资,基本是 30% 以上的控股型投资,投资领域集中在锂电、风电、光伏、半导体。2020年左右,这些投资项目分别被上市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产业资源和产业认知。截至目前,我们的出资人中有很多产业方,也拥有丰富的产业合伙人团队,这也是产业资本的一个缩影。2021年,我们转型做创业投资,继续在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布局。到现在,我们已经收获了拉普拉斯、双元科技等科创板上市公司。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还出现了不少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比如上个月申报港股的海辰储能,它是全球目前最大的专业从事电化学储能电芯和系统的研发、制造商,我们是其最大的机构股东之一。正泰新能是目前全球前几大组件出货商中唯一还未上市的企业。从去年开始,我们组建了一支独立的海外团队,布局海外光储资产的开发、建设和持有,这反过来也能更好地赋能上述被投企业,形成产业上下游相互促进的生态闭环,这是我们产业资本的显著特色。展望下一个十年,我们认为能源和科技是未来人类生活的两大主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过去5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锂电、钠电、光伏、储能、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成为全球新能源发展的风向标和领头羊。新能源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如今,AI、具身智能、低空产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低碳绿色、源源不断的新能源供给,没有中国企业通过规模化制造实现极限降本,持续降低能源成本价格,这些新兴科技不会这么快进入大众视野。所以,我们觉得未来时代发展的底色是能源和科技的双轮驱动。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源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不匹配,能源平权尚未实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目前人均能源消耗已位居全球前列,自2010年起就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未来,会有更多国家像中国一样不断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将持续上升,而每个国家的能源禀赋各不相同。例如,在我国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能源供需不匹配问题,东部是生产制造用能大省,西部则是新能源发电大省。因此,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在于解决这些问题,以此促进科技在更广泛范围的创新和应用,提升人类的智力极限和创新极限。目前,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第一,全球电网升级改造。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30年新能源发电量预计将达到46%,这是个相当可观的数据。去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总额的比例约为 18%。但根据德国电网的推测和历史演进数据,当新能源发电量占整个电网的比例超过30% 时,电网可能濒临崩溃。所以,各国都在加大对电网改造的资金投入。我国今年电网投资改造预算为8200亿,过去5年平均在5000 亿-6000亿,今年投入将增加30%以上。电网改造涉及网侧、负荷侧和源侧。近年来,工商业光储发展迅速,这是负荷侧为平衡用电用能、响应绿色低碳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成本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改造。在源侧,“五大四小”等企业已从原来以火电为主,转变为以新能源装机为主。为适应新能源发展而进行的电网改造,是近年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主题。从细分领域来看,改造重点集中在末端电能使用、提升新能源电能质量、调整电压等级等方面。目前,我国已出现不少创新型企业,致力于满足电网和用户的用电用能需求。此外,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强的特点。去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9万亿度,用电量增幅为10%。按此预计,2030年我国用电量将突破15万亿度,新能源消耗量可能达到5万亿度。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量,依靠传统电能预测管理已无法实现,这就需要借助 AI 技术,对能源负荷和出力曲线进行预测,使其与功率曲线更好地匹配,这是AI科技与能源在能源领域相互作用的典型案例。AI不仅帮助新能源更好地适应自身特点,降低负荷侧的用电用能成本,同时AI的应用也带动了电力消耗的增长。我国就出现了社会用电量与GDP增长速度背离的情况,去年GDP增长 5%,而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0%,预计未来两者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其中电气化和AI数据中心用能是主要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在上个月底提出,新建数据中心80%都要使用绿电。这既催生了对新能源电力的需求,也为AI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一主题与今年发布的136号文密切相关。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接入电网,对电网的扰动和冲击日益增大。136号文规定,从6月1日起,所有新能源发电必须进入现货交易。过去,我国发电以水电、火电为主,成本相对固定,社会用电、用能成本容易预测。但新能源发电量受天气、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白天和夜里的发电曲线差异明显。作为现货交易市场的主要电源供给方,新能源的加入将极大改变未来社会的用电用能习惯。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约为5万亿度。目前,已有不少做AI大模型的企业从事未来这5万亿度电的预测、匹配、撮合交易及策略算法相关工作,部分企业营收已过亿,据测算,该领域市场规模约500亿,发展潜力巨大。同时,AI和具身智能的发展也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助力。比如在电力巡检方面,以往依靠人力进行巡检,而未来通过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识别电力设备问题,还能直接进行维修。像风电塔筒、海上风电的巡检和维修,对人力来说存在一定困难,而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解决这些问题,这将极大解放人类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电池研发方面,比如固态电池和钙钛矿的配方研究,如果利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能够加快固态电池和钙钛矿的研发进程,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寿命、能量密度、生产流程安全把控等问题,缩短其产业化周期。不过,目前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面临能源方面的难题,例如机器人的电池续航问题。现在很多机器人续航时间较短,难以满足中国平均10小时以上的劳动强度需求,从经济角度来看并不划算。因此,新能源在锂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续航、便捷充电等方面,还需要配合具身智能进行大量改造,只有当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能与人类劳动强度相匹配时,其应用才会更加广泛。第三,能源与空天产业。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在空天领域的焦点在于“抢频占轨”,近年来卫星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卫星的载荷体系多使用锂电池,展开部件采用薄膜电池,平均寿命在6-10年。如果在载荷体系中应用固态电池,展开部件使用钙钛矿,卫星整体寿命有望提高1倍以上,这将大幅降低卫星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促进卫星在通讯、遥感、气象等领域的应用,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空天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另外,当下热门的eVTOL产业(低空飞行器),目前主要使用三元锂电池。若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或氢燃料电池,其飞行时间可提升1倍以上,成本也可能降低近1倍,这将使更多科技应用走进千家万户。总之,能源和科技将是朝希资本始终坚守的投资主题。我们坚信,围绕这一主题,能够挖掘出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进一步推动能源和科技的双向驱动发展。展望未来,能源和科技将深度融合,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双引擎,它们相互激发活力,推动人类智力不断提升,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的分享内容,谢谢大家!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