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追踪深山谜音,他们接力“听”出新物种

内容摘要▲成年雄性都庞岭角蟾。▲都庞岭角蟾(A、B)与云开角蟾(C、D)的侧面和趾基部关节下瘤对比。■本报记者 王昊昊8年多前,湖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研究团队在湖南永州永明河湿地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曾听到一种独特的角蟾鸣声,但当时由于角蟾
▲成年雄性都庞岭角蟾。

▲都庞岭角蟾(A、B)与云开角蟾(C、D)的侧面和趾基部关节下瘤对比。

■本报记者 王昊昊

8年多前,湖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研究团队在湖南永州永明河湿地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曾听到一种独特的角蟾鸣声,但当时由于角蟾标本有限,无法开展深入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始终牵挂着这种神秘的深山鸣声。

2022年,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莫小阳在永州都庞岭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再次听到类似的角蟾鸣声。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夜潜伏、周密布控,终于采集到9只角蟾。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汉大学等单位,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个全新的布角蟾属两栖动物物种,将其命名为都庞岭角蟾。近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动物》(Animals)。

野外科考遇独特“蟾鸣”

布角蟾属物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它们体形较小、形态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多为狭域分布种,是亟须重视和保护的类群。迄今发现的71种布角蟾属物种中,有10种在湖南省分布。

2016年,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石胜超在永明河湿地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曾在白天听到一种独特的角蟾鸣声。同行的团队成员觉得很有研究价值,石胜超便在晚上来到蟾鸣出现的溪流旁,经过长时间蹲守,终于发现并采集到第一只角蟾。

“角蟾是一种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蛙类,很有研究价值。”石胜超介绍,他们想就此展开深入研究,但奈何后续很难采集到这种角蟾,研究一直未能推进。后来他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便将唯一的那只角蟾标本保存于该研究所。

即便石胜超现已到江汉大学任教,但他和湖南师大团队仍一直挂念着多年前听到的独特蟾鸣,“每次野外科考都会有意识寻找这种蟾鸣”。

夜伏深山终现蟾

位于湖南、广西交界处的都庞岭山脉是“五岭”之一,长约75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关键生态区,保存着过渡地带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复杂的地貌、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021年,保护区启动为期3年的综合科考项目,莫小阳团队负责两栖爬行类多样性资源调查工作。

正是这次调查,让湖南师大团队时隔5年再次发现了那种独特蟾鸣。

莫小阳团队以9个保护管理站点为中心,布设了34条两栖爬行类动物调查样线,几乎涵盖保护区所有生境,并辅以DNA条形码技术对物种进行辅助鉴定。经过3年努力,他们基本摸清了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物种名录,记录两栖动物2目9科36种、爬行动物2目17科53种,并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现状。

“一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寻找那种角蟾,但始终没有任何收获。”莫小阳说,直到一天晚上野外调查工作结束返程时,他们才看到了希望。

那是2022年4月21日,莫小阳带领学生席佳艳、李辉、朱乐强、阿依努尔·麦麦提,计划沿着长约1公里的大江源调查样线展开考察。由于两栖爬行类动物基本是晚上才出来活动,因此调查团队在天黑后半小时才出发。当晚8时许,团队开启调查工作。

团队成员沿着溪沟里的石头逐个寻找两栖爬行类动物,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发现了不少蛇类、蛙类动物。就在返回驻地的途中,在大江源村的一个溪流转弯处,一阵阵密集的雄蟾鸣叫声引起了莫小阳的注意。

“角蟾的叫声很有特点,比较尖锐。听到鸣叫后,我们立即停车在周边寻找。”莫小阳说,每年4月至6月是角蟾的主要繁殖期,它们只在繁殖期鸣叫,且只有雄蟾鸣叫。“这很可能是我们一直想找的那种角蟾。”

要找到灌丛中的“伪装者”并不容易,它们体形小且体色和周围环境相似。起初团队成员打着手电四处寻找,但角蟾非常警惕,一有灯光和脚步声,鸣叫声便马上停止。

“有轻微的声音都不行。”莫小阳和团队成员将手机静音并关闭灯光,5人围成一圈潜伏蹲守,一听到鸣叫便进一步固定声源位置,往前挪几步缩小蹲守范围。蹲守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在石头下和水边灌丛中,采集到6只雄性成体角蟾。它们的外形、叫声和多年前石胜超采集到的角蟾都极其相似。

随后的两天里,团队成员来到永州江永县,在大谷源村又采集到另外3只雌性标本。

狭域分布的“深山隐士”

新物种的描述和命名需经严格的科学研究流程。有了足够的角蟾样本,团队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室内分子分析与形态鉴定工作。

研究发现,这种角蟾形成了一个具有高支持率的独立支系,与云开角蟾为近似种。

云开角蟾是由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与中山大学教授王英永团队在该保护区发现的两栖动物。莫小阳团队联系到王英永,并借到了云开角蟾地模标本。

“我们核对发现,采集到的角蟾标本和云开角蟾样本在形态学上有一定区别。”莫小阳表示,二者胫长与体长比值相差较大;新采集的角蟾有粗糙的背部皮肤,腹侧具细密小疣粒,而云开角蟾腹侧具稀疏大疣粒;新采集的角蟾内侧第Ⅰ、Ⅱ趾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而云开角蟾所有趾关节下瘤均不明显。

最终,团队将新采集的角蟾定名为都庞岭角蟾。

莫小阳表示,都庞岭角蟾就是一种狭域分布的“深山隐士”,主要分布于永州都庞岭地区,属于局部性分布物种,栖息地多为低海拔山区溪沟附近及其周边湿润环境,常见于溪沟边的石缝、落叶堆或灌丛深处。该区域水质清澈、流速适中,周围植被覆盖良好,提供了理想的隐蔽与繁殖环境。

“都庞岭角蟾的发现进一步展现了我国丰富的两栖类生物多样性。”莫小阳表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链上的关键一环。希望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予更多关注,也期待更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加入这一‘探险之旅’。”

相关论文信息:

10.3390/ani15030440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