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脊梁 巾帼铿锵——记许继直流输电首席专家张爱玲

内容摘要初见张爱玲,根本看不出来衣着朴素、性格直爽的她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先进女职工、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荣誉及奖项的获得者,是多项高压或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主要起

初见张爱玲,根本看不出来衣着朴素、性格直爽的她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先进女职工、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荣誉及奖项的获得者,是多项高压或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者……

十年沉淀 潜心积蓄能量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被喻为整个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大脑”。许继作为中国当时唯一一家研制微机型直流控制保护设备的“国家队”,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研究”项目,1989年,刚从湖南大学毕业的张爱玲就在这个项目组。

在1990-2000年期间,中国直流输电遇到了发展低谷,十年间基本没有大型工程建成。尽管公司持续投入,团队仍面临技术资料匮乏、试验设备短缺、发展前景黯淡及市场机会渺茫等问题。当问起她想没想过放弃,张爱玲说“那时候就是组织让干啥就干啥,也没想那么多。再说研究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是国家交给许继的任务,总得有人做。”

与此同时,许继交流保护业务蓬勃发展。张爱玲在主攻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研究的同时,还多了35-220千伏变电站成套保护工程设计和现场调试这些“副业”。

那时候的张爱玲常常背着沉重的调试设备,奔波于全国各地的新建变电站。当时的变电站大多建在崇山峻岭或交通不便之地,经常面临着“吃喝拉撒睡”的现实问题以及偶尔出现的突发状况,但她总是乐在其中、不知其苦。

“现在看来,当时那些临时性工作恰恰锻炼了我的应急、协调和学习能力,还可以直接感受现场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后来我在直流工程中采用的一系列软硬件滤波设计,大多是那个时候积累的经验。”张爱玲回忆。

当张爱玲在变电站现场投运调试的时候,嵊泗双极海缆输电工程被提上了日程,其中控制保护设备由许继供货。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久候机遇 誓要出色绽放

嵊泗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双极海缆直流输电工程,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与建造,没有任何先例可循。而且工程当时要用世界先进的186CC微处理器,其编程非常复杂,研发设计任务量大,担子很重。

领导虽然有意将嵊泗工程直流保护的软件设计任务交给张爱玲,但考虑上述情况,加上当时她女儿才两岁多,就笑着问她“你能行吗?”

“我能!”面对这难得的工程机遇和技术挑战,张爱玲脱口而出,就这样她成了嵊泗工程直流保护软件设计师。

嵊泗工程的硬件是量身研制的,整个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保护功能逻辑要用汇编语言把程序代码一行一行在电脑上敲出来。嵊泗工程单台直流保护装置共有4个主处理器,其中3个处理器的程序由张爱玲编写。面对这样一场技术“翻身仗”,白天,办公室就是她的“第一战场”,查资料、绘图纸、调硬件、编软件;晚上,家里的书房就是她的“第二战场”。她坚持9点前把孩子哄睡,而后把自己关到书房,沉浸在午夜的宁静中,边捕捉那些闪烁的思维火花,边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让代码逐行成形。那段时间,凌晨之后休息成为她的常态。

2001年上半年,在顺利完成成套设备的生产和厂内调试后,33岁的张爱玲和一位年轻同事前往西安开展整体功能和性能试验。

刚到实验室,他们就遇到了“当头一棒”:当参与联调试验的3位业界专家得知,这套复杂的直流保护系统竟是眼前这两位年轻人设计时,直言表示不放心,当即就要打电话给许继领导要求换人。

要强的张爱玲心里非常委屈,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心情,诚恳地向专家们详细说明了直流保护的设计理念及厂内测试期间的技术表现。她大胆地说:“请专家们放心,我们已经完成了直流保护的软件设计和厂内试验,有信心完成后续工作,没人能比我们更熟悉这套系统。”在场专家听她这么一说,疑虑打消了一大半,最终决定给他们机会试试。

可能是专家们最初的质疑激发了张爱玲不屈不挠的斗志。在西安做试验的几个月里,她几乎都是白天做试验、晚上做复盘,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3点,针对第二天的试验方案一遍遍校核软件设计和保护功能,以确保接下来的系统联调试验能顺利进行,早上八点半再准时赶到实验室开展试验。

正是凭借这种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以及过硬的实力,嵊泗工程直流保护系统顺利通过了系统联调试验,张爱玲和同事也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立自强 方能脊梁不屈

2002年,圆满完成嵊泗工程直流保护设计及设备研制任务的张爱玲被公司选中担任灵宝背靠背工程直流保护主设计。

灵宝背靠背工程,是技术引进之后的第一个国产化验证工程,被誉为我国发展直流输电技术的第一个“国产化试验田”。

灵宝工程直流保护设备制造完成进行厂内调试时,张爱玲突然发现直流保护屏柜的抗干扰措施没达到理想标准,但此时交货期已迫在眉睫,客户催得很急。先把设备发到现场,随后再完善,也是一种处理方式。

作为保护技术负责人,张爱玲自担压力、果断拍板,迅速组织设计、工艺、制造部门对前面板重新设计,对元器件重新布局,对所有保护屏柜的线缆全部拆除,重新进行安装配线,优化过程的每个问题她都积极协调,对细节紧盯不放、严格把关,最终按期完成了成套直流保护设备抗干扰性能的优化改进。优化后设备在厂内调试及现场运行期间,抗干扰性能均表现优异,确保了全国产化的成套直流保护设备在第一个国产化验证工程的可靠运行。

灵宝工程作为我国直流输电设备国产化依托、验证和示范工程,使我国成为继德国、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高压直流工程全自主建设能力的国家。

擎梁负重 双肩可挺千钧

2005年,我国迎来了第一个以中方为主建设的超高压直流工程——贵广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许继为贵广二回工程研制了成套控制保护和换流阀设备,张爱玲担任该工程直流控制保护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同时还是直流保护的主设计。

在完成单屏调试后,张爱玲大胆向公司建议在全套设备出厂前许继应进行厂内联调试验。“按要求,单屏调试通过后就可以发货,成套设备功能性能试验是后续的事,咱何必多此一举?”有同事不理解。

张爱玲态度坚决,她清楚地知道直流输电技术的自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点滴积累、日拱一卒。经过不懈努力,张爱玲争取到了许继做完联调试验再发货的许可。

没有大系统试验经验,张爱玲靠着自己多年的积累编制初版厂内试验方案、试验大纲,并组织各专业人员对试验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细化。最终经过30多天日夜鏖战,顺利完成了试验环境搭建、100多项试验等工作。她这个“多此一举”的联调试验,使许继提前3年具备了大型直流工程成套控制保护设备的联调试验能力,在自主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贵广二回工程现场控制保护分系统调试由许继负责,这是工程投运前站系统试验和系统试验的基础。张爱玲有力协调各参建单位,及时处理各种棘手问题。2007年,贵广二回工程成功投运。同年12月,许继“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及换流阀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2008年,许继“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9年,许继“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贵广二回工程之后,张爱玲又被选为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工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伴随着中国直流输电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张爱玲也走向了自己的主场。

自主可控 核心技术通关

在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和工程领域20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张爱玲对技术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有着深刻洞察和敏锐捕捉能力。在软硬件平台研发路线的讨论会上,她力排众议、主张在整体设计阶段就考虑内置故障录波功能。2011年,许继完全自主化的DPS-3000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研制成功,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内置故障录波功能成为一大亮点。

2017年开始,张爱玲带领研发团队多方面开展研讨,分专业进行技术攻关,历时三年,许继成功研制了体积小、速度快的DPS-5000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2019年,张爱玲带领控制保护团队开始在“完全自主可控”技术上发力,2021年底,许继研制的全国产芯片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DPS-5000G开始在实际工程中挂网试运行。

山海不负 热爱续写传奇

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已运行直流工程56项,其中特高压工程20项,直流输电规模居世界首位。在这巨大的飞跃背后,许继的“张爱玲”们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全程参与其中的奋斗者、开拓者。他们凭借对技术的不断追求,在困境中探索前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全面攻克高压、特高压直流及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换流阀、测量设备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多个创造“世界首个”和“世界之最”的直流输电核心设备。

他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全部融入自己参建、护航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里,融入祖国的电力事业中。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的热爱随着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电力工程翻山越岭、跨越山海。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