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找不到领投方

内容摘要原标题:今年找不到领投方“我们可以出资,但是不能做领投。”这是北京一家FA机构投资总监分享的最新遭遇。今年团队在为一家AI硬件公司寻找投资方的过程中,对接的多个意向投资人都明里暗里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如果你找到领投方,我们还是愿意跟的。”

原标题:今年找不到领投方

“我们可以出资,但是不能做领投。”

这是北京一家FA机构投资总监分享的最新遭遇。今年团队在为一家AI硬件公司寻找投资方的过程中,对接的多个意向投资人都明里暗里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如果你找到领投方,我们还是愿意跟的。”

投资界聊了多位一级市场从业者,多数人对此心有戚戚:除去大热的具身智能、AI头部项目,其他大部分项目都存在这样的体感。

“领投方相对难找。”

此时此刻,国资成为一级市场绝对主力军,大多数市场化机构资金紧张。然而受限于追责机制,国资往往不会轻易领投。找不到领投方,这一幕开始摆在创业者面前。

就差领投方了

找不到领投方,创业公司融资陷入了困境。

一家总部位于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上的项目,正开放新一轮1.5亿元的融资,愿意配合谈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需求,以期尽快配齐融资额度。几番碰撞,江浙一带多家国资基金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可出资,金额有限制,返投考核,不领投。

“浙江某地最多出3000万,再多就得上县级管委会,各种落地要签违约合同,资金还得分批到位。”

“江苏一地的政府引导金最多出到总规模的30%,返投2倍,宽口径,不但不领投,还对未来可能的领投方资质要求很高。但现在大领投实在不好找……”

就差领投方了——今年不少项目和创始人皆困于此类情景。

任职于上海一家FA机构的王炎告诉我们,现状就是如此,似乎接触的投资人都在说“投钱可以,我不领投”。于是,一群跟投方看似到位,群龙等待一个首领,“但极有可能,当你真的回过头去找他们,发现煮熟的鸭子全飞了。”

悄然间,融资变成了一场莫名的拉扯。

更有甚者,角色是跟投方,但需求一点没少:提供市场化资本的尽调报告,要能落地,至少也是落产能——“虽不领投,但要返投”,市场化资本给别人“落地”抬轿子,到头来可能领投得到的比跟投还少。

“如何证明你的公司值得我出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上优质项目的缺失,导致了领投的愈发谨慎。

好项目不多,投资人不再频繁扣动扳机了;或是项目本身发展遇到瓶颈,暂时未能达到投资机构的期望,估值提高了,发展却尚未匹配得当。于是,为了降低风险,慎重的投资人开始等待一个更为合理的出手时刻,或者干脆只做个跟投。

“我想投你,但不领投。”这样的情绪在创投圈流淌。

“国资不好定价”

“以前融资都说不要国资,现在倒是有了国资轮,但缺一个社会化资本来领投,解决定价的问题。”我的FA朋友进一步指出症结所在:

为免日后担责,国资往往不能定价,不愿成为那个牵头的决策方。

通常来说,在一笔投资中,领投方往往会投入更大比例的资金,因而在决定被投公司估值和融资定价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样地,他们也势必承担着更大的投资风险。随着今天一级市场国资成为主力资金,事情悄悄发生了微妙变化。

说到底,还是责任问题——投资本身是个非标动作,“国资心里打鼓,更希望通过纯市场化的机构去领投及定价,以便证明项目的质量,证明这笔投资值得出手。”

投资界交流一圈下来,一些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甚至明文规定——政府不做领投。有的地方基金则严格控制投资阶段和估值,一旦超过某一条线则多为跟投策略,或者干脆放弃。

比如,一些地区国资出资比例最多为1:1,即社会化资本出资5000万,则国资最多也是同样的数字;还有一些国资保守,无论社会化资本出资多少,出资上限只有3000万。

领投,成为棘手的事。“有时候大热的项目挤不进,冷门的项目又不想担风险,只好暂且旁观。”

一些在体系内“自下而上”推动的项目,不要说领投,甚至投资出手都异常艰难:“BP交上去,99%会石沉大海,因为找不到真正能够拍板的人。”王炎提醒到。

退一步来说,即便国资成为领投方,回购条件也往往更加严格,例如设置一些惩罚性过重的对赌条款,一旦触发,创始人将背负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这两年,一级市场对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

珍惜每一次出手

“赶紧把钱投出去。”国资LP不止一次催促。对头部机构来说,困扰则是账上的钱迟迟投不出去。

看着钱躺在基金里一动不动,LP也心急。“内部有投资指标的考核,但大部分子基金没有完成,政府正催着投资。”华南某天使投资基金的总经理告诉我们,GP投不出去,他们也将受到上级的审查。

一边是亟待开枪的头部机构,一边是找不到领投的创业项目,天平两端,供需间存在错配。

“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瞄准未来,进行更大胆的投资。”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首席投资官肖冰坦言,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要将精力集中在提升投资标准上,尽力避免重演互联网时代人民币基金错失明星项目的情况。

珍惜每一颗子弹,这是当下所有人的共识。

从业三十余年,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曾感慨,我们在大环境下,要不断衡量自己的能力边界。虽然我们主张突破自己,但是必须知道“度”在哪里,步子跨得太大,是会有问题的。换言之,保持克制。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也提醒过,中国有超过两万家投资机构,美国只有2000多家,我们管理的钱却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资本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所有机构都要问自己,优势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

身处当下变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触。

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曾直言,创投这个行业就是一场持久战,时间越长越能看清形势的变化,面对短期的起、伏,得、失,还是要把时间跨度拉得更长一些来看待。也许今天不必过于在意短期的波动,该来的都会来。

以往大家总在怀念,或者希望回到2021年,那个看起来有无限资金流动的时期。但回到过去显然不可能。

一切且行且看。

*文中王炎为化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继云,原文:202505/549568.shtml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