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内容摘要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发达国家和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持国家长盛不衰的关键秘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发达国家和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持国家长盛不衰的关键秘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夯实制造强国基石。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

产业基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必然不能存在“短板”“卡脖子”环节,自主安全可控的基础产品和技术提供了基础保障,支撑了重大工程和重点产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产业基础形成迭代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而不断带动产业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应该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工业体系。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齐全的产业门类,制造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发挥了社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切实解决产业基础领域的安全短板和“卡脖子”问题,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自主可控的安全产品和技术,保障新的全球化体系下的经济安全与稳定增长。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通过发展高效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进步,并且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智能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大力推动高效工业基础软件的突破与迭代,将生产经验、生产方式通过数字技术在软件中沉淀,实现软硬一体的智能产品和技术。产业绿色化就是要通过研发、应用、推广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先进基础工艺,改进制造业生产流程,增强流程灵活性,进而降低产业链供应链能耗水平,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

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产业基础是最能体现自主创新,也是最能代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重要载体。加强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五基”领域创新,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先进技术的产业链供应链溢出,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首要任务。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自主创新的牵引器。产业基础是各种基础性支撑领域和环节,为主机和整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产品和技术供给,具有典型的“技术共性”的特征,基础产品和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某一产业链本身存在的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又促进了一批同谱系产品实现多个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技术扩散效应。要加大产业基础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载体。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要素创新的整合。产业基础高级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补齐“短板”和突破“卡脖子”产品和技术的过程,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开展产业基础领域产品和技术的基础性、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基础受制于人的问题,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动能。要培育大国工匠,培养更多的精益求精、专注于质量和技术研究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要用好数据要素,通过传感器、芯片等基础产品的研发与配套,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近年来,通过重点产业链的持续推进,我国制造业已经从大而不强迈向大而有韧性。但是,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已经进入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全新阶段,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矩阵式”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一方面,在产业链“纵向”的链式突破,以产业链为整体单位,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薄弱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协同攻关突破、应用同步迭代、供需融合对接,实现“链”上关键产品质量提升、附加值提高以及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在共性产品和技术“横向”的能力提升,针对共性产品和技术,持续开展“一条龙”行动计划,提炼已攻关项目中可用于其他行业或相关环节可借鉴的产品、工艺、材料,加大跨行业共性技术能力供给,扩大共性产品和技术外溢,支持跨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试验验证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产品和技术问题提供新型解决方案。此外,在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星状”的前瞻布局,要遴选支持一批产业基础领域的颠覆性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并脱产应用场景,逐渐形成未来产业。

开展产业基础能力建设。要围绕正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能力、质量控制、用户需求理解和人才梯队等开展能力建设。增强正向设计能力,从需求出发,自上而下地分解和细化复杂产品的功能,制定产品功能结构、子系统和零部件解决方案,形成能够批量生产、稳定运行的基础产品和技术。提升生产制造能力,推动基础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基础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快速响应。加强检测检验能力,支持检测检验头部企业发展,研发在线检测检验设备,完善检测检验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提升检测检验认证支撑能力。增强质量控制能力,构建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基础产品和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深化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基础领域企业与整机主机领域企业建立创新联盟、产品联盟、销售联盟。构建人才梯队能力,完善企业工匠职称体系,加强技能工匠的理论知识培训和技术工人的实践培训。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