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博览会展现跨区域开放合作新成效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夏 凡    5月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东欧博览会”)在浙江宁波闭幕。本届博览会历时4天,吸引了中东欧14国及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

    ◎本报记者 夏 凡

    5月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东欧博览会”)在浙江宁波闭幕。本届博览会历时4天,吸引了中东欧14国及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近1500家,专业采购商超1.7万人次,其中境外采购商约4000人,规模创历届新高。

    如今,中东欧博览会已成为拓展务实合作的“加速引擎”。科技与创新走深走实,人文和经贸“比翼齐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持续深化。

    博览会上,万丰奥特控股集团的HEMEP混合动力多引擎飞机引人注目。“这款飞机采用混合动力技术,可在纯电模式、巡航模式和充电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可在飞行过程中反向充电增加续航,在绿色环保的同时又显著降低了噪音。”万丰航空副总经理周玉贵说。

    他告诉记者,该飞机由万丰奥地利钻石飞机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已布局4个飞机制造基地、3个飞机设计研发中心,在90个国家设有192个服务中心。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持技术至上,致力于成为全球通用飞机创新制造企业的领跑者。”

    “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下的高水平经贸人文盛会,中东欧博览会正在赋能科技创新合作。此次博览会不再单纯是传统商品的贸易展,科技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成为展会的重要看点。”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胡志坚说。

    以技术合作为原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持续深化。海信集团收购斯洛文尼亚的gorenje公司,设立了海信欧洲总部,为当地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宁波美诺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斯洛文尼亚最大药企KRKA合资,这是目前宁波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最大的项目之一……

    “中东欧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枢纽,对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2年建立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为各方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各方在知识、科学、经验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方新告诉记者。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开放创新规划、科技人文交流、联合研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与7个中东欧国家建立了8个联合实验室,推动了知识、科学、技术的共享和创新要素流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波说。

    作为面向中东欧的唯一国家级机制性展会,本届博览会实现了向“中东欧+”的拓展。除了14个中东欧国家展商参展之外,英国等9个国家参展商踊跃参展,其中8个国家的参展商是首次参展。展会首日,24个采购项目达成签约,签约总额达24.9亿元。

    除了务实有效的经贸合作,人文互鉴也是博览会的重要内容。在魅力中东欧板块的“黑领带拳击学院”馆,克罗地亚“拳王”马国伦时不时与好奇前来参观的拳击爱好者交流。

    “今年,苏州黑领带拳击学院成功拿到了克罗地亚拳击理事会(欧盟拳击理事会成员)授权,可帮助中国俱乐部运动员得到参加欧盟和国际赛事的准入资质。”马国伦说。

    2017年,马国伦在苏州创办了黑领带拳击学院,该学院成为获得克罗地亚及欧盟国家送赛资格的专业拳击俱乐部。在其努力下,2024年,克罗地亚、波黑大使馆同时授权马国伦运营“克罗地亚之窗”和“波黑之窗”等文化旅游交流窗口。“世界领带博物馆”同期开馆,与克罗地亚的“领带博物馆”遥相呼应,向中国介绍世界领带文化的起源,成为展示克罗地亚文化的重要窗口。

    马国伦表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克罗地亚最好的体育资源向东方大国引进,两国人民可以更好地一起前行。”

    本届博览会上,类似的人文和教育故事还有很多。在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上,中斯跨国人才实习就业行动计划启动。中斯高校和企业联合打造斯洛伐克商品直播实习基地,通过在斯洛伐克盘戈亚那企业联盟下的本土企业,为中国学生提供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实习岗位,同时助力斯洛伐克企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硬联通”到“心相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之路越走越宽。(科技日报宁波5月25日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