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亏26-31亿元,高管核心技术人才接连离职,大全能源山雨欲来?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今年1月18日,著名硅料头部企业大全能源(证券代码:688303)在一天内接连披露了多则重磅公告,包括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大幅亏损2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今年1月18日,著名硅料头部企业大全能源(证券代码:688303)在一天内接连披露了多则重磅公告,包括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大幅亏损26亿元-31亿元,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王西玉的离职等。这些公告内容对大全能源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结合硅料行业当下过剩的产能以及低迷的市场价格,迅速引起媒体和投资者关注。 

一、业绩预亏至少26亿,多晶硅售价持续半年低于现金成本 

大全能源在预亏公告中表示,经财务部门初步核算,预计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且净亏损预计为26亿元到31亿元。

对于本次预计出现重大亏损的原因,大全能源也做出了解释。首先是来自主营业务的影响,由于国内多晶硅市场供需错配加剧,多晶硅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甚至跌破行业现金成本,行业整体毛利及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大全能源因此直接承受了价格下行对盈利能力的侵蚀压力,业绩较上年同期显著下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2.78亿千瓦,同比增长28%。受下游新增装机量增长的推动,全年仅前十个月,全国多晶硅产量就达到约158万吨,同比增长39%,硅片、电池片、组件同期的产量也分别达到608GW、510GW以及453GW。 

然而截至2024年底,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多晶硅实际产能可能会达到360万吨,即使将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的因素,实际产能依然很难低于300万吨,接近于市场实际需求的近两倍。在市场供需错配加剧下,多晶硅价格几乎不可能挺住,于是“量增价减”的趋势继续贯穿了整个2024年。光伏协会数据显示,光伏产业链几乎所有环节的价格都在2024年出现明显下降,其中多晶硅价格下滑超过35%,硅片价格下滑超过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也超过25%。 

大全能源当然也未能独善其身,实际上其业绩的下降早自2023年就开始了,当时也恰是多晶硅价格开始下降的起点。整个2023年,受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影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大全能源虽然保持了满产满销,但当年的归母净利润依然下降了近70%,同期营业收入也下降接近50%, 

而到了2024年,多晶硅市场价格的颓势还在变本加厉,并且在当年第二季度击穿了行业的现金成本线,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多晶硅企业都在亏损出货,大全能源也不例外。大全能源多晶硅产品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单位现金成本40.16元/公斤、第三季度则为38.93元/公斤,但大全能源在同年前三个季度的多晶硅产品单位销售价格分别为54.92元/公斤、37.09元/公斤以及33.62元/公斤,所以从第二季度开始大全能源就已经在亏本出货,而第三季度的亏损则更大。大全能源在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的单位销售价格为42.96元/公斤,不仅较2023年同期同比下降了52.93%,如此低的销售价格也接近了现金成本线,因此年度净利润不可避免大幅转亏。 

除此之外,大全能源认为受上述市场因素影响,大全能源的主营业务多晶硅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资产减值也影响到净利润,包括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以及对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都对大全能源去年的净利润造成较大影响。2024年上半年,大全能源计提了7.85亿元减值损失,第三季度又计提了5.82亿元,前三季度合计为13.67亿元,约占到本次预计亏损额下限的一半(不考虑所得税因素的粗略估算),也是造成本次大幅预亏的重要因素。 

除了净利润近年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的情形,大全能源的现金流状况也出现明显不利变化。2024年前三季度,大全能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4.01亿元,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且同比大降-143.57%,现金流量减少的金额达145.02亿元。这可能是由于大全能源在营收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支付原材料采购、员工薪酬、生产设备维护等各项经营成本,而销售回款相对减少,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弥补现金流出。不过大全能源的资产负债率一贯较低,始终保持在15%以下,且账上200亿元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足以保障资金面始终宽裕,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大全能源现金流状况变差还不至于影响到资金链的安全。 

其实受多晶硅行业环境恶化的不利影响,除了大全能源,其他多晶硅头部企业的业绩也在频频亮红灯,龙头企业通威股份预计2024全年亏损为70亿元-75亿元,新特能源则预亏38亿元-41亿元。虽然大全能源亏损金额要明显小于上述企业,但其多晶硅产品的接近于40元/KG的现金成本依然相对其他多晶硅头部企业较高,这在当前极度内卷环境下对其竞争不利,比如通威股份硅料的现金成本大约在35元/公斤。而对大全能源威胁更大的协鑫科技最近公告单季成功降本15%后,其颗粒硅产品的现金成本仅有28.17元/公斤(含研发成本),未来恐将竞争压力给足大全能源。 

协鑫科技近两年来专注于颗粒硅的研发和生产,不仅在成本上继续扩大优势,曾为短板的产品质量维度也得到了飞速提升,目前其颗粒硅的质量据称已经优于市场上N型致密复投料,下游客户使用后的断线率等指标也接近后者。除了成本和质量双双取得明显进步,颗粒硅的产能协鑫科技也在不断追加。目前协鑫科技颗粒硅的有效年产能为28万吨,加上在建产能合计达40万吨,足以对市场和下游客户产生重要影响力。 

由于受不利的市场因素影响,多晶硅行业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开工率已经下降到约50%,在建的80万吨产能也被延后,降低库存成为大多数多晶硅企业的首要选择。大全能源相对较高的现金成本,未来对内卷环境下争夺更有限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有些吃力。 

然而无论是严峻的行业和市场环境,还是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对于大全能源来说,都属于外患。相比之下,大全能源近期出现的一些内忧迹象更值得关注,因为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首先就是大全能源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频频流失,其次大全能源又因停产检修而与基层员工之间发生了较大争议。 

二、高管核心技术人才离职,总经理职位频换人 

本次公告离职的王西玉出生于1978年,硕士学历。王西玉自2007年7月加入重庆大全,就与大全能源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缘分,历任重庆大全和大全有限的尾气回收车间车间主任以及新疆大全的冷氢化车间主任。直至2018年1月开始担任新疆大全的总经理助理,自此成为大全能源高管团队中的一员。王西玉后又于2019年6月开始担任开曼大全首席技术官、并担任过新疆大全副总经理、大全能源董事、总经理、内蒙古大全新能源研究院总经理等要职,成为大全能源核心管理层中的重要成员。 

王西玉是大全能源从基层培养和提拔的员工,几年前已经熬出了头。从王西玉担任的职务来看,其事业明显正处于上升期,此时离职显得有些突然。但实际上,像王西玉这样的核心人才离职,近年来在大全能源却并非个例,因为大全能源最近两年已有多达5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接连离职。

早在2024年10月16日,大全能源的核心技术人员胡平,同时也是副总经理,就提出了离职。大全能源提拔了潘和平、莫可璋补缺。然而仅仅两周后,王西玉就辞去了总经理职务,不过此时仍然属于核心技术人员,尚未离开大全能源。但次日副总经理曹伟也提交了离职,并且不再担任大全能源任何职务,彻底和大全能源断干净了工作关系。 

但如果把时间线再稍微拉长,2023年8月4日,大全能源的董事张龙根以及董事兼总经理周强民双双提出辞职,而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而本次公告的主角王西玉也因此补缺周强民,成为了总经理。由此看来,短短两年时间内,大全能源累计离职的高管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已经多达5人,其核心人才的离职频率明显已超出正常范围,在上市公司中也并不常见。而且总经理一职甚至还成了“高风险”职位,因为王西玉顶替周强民才总经理担任一年多,又要面临换人,而这可能与大全能源近两年来面临的业绩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有关。虽然每个人离职的真实原因可能不同,但留不住人可能是对大全能源上述现象的最直观感受。 

留不住核心人才,几乎会成为任何企业的致命伤。而除了对核心人才的留用方法值得反思,大全能源和基层员工的关系据传也在面临突发考验。停产检修本是工厂在市场境况不好时的顺势之举,但大全能源却据传因此引起了部分基层员工的不满,这是怎么回事? 

三、停产检修放假引发与员工矛盾 

由于包括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链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严重,光伏协会在2024年下半年已经牵头举办过多次行业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和过度内卷,而控产也是与会企业的重要共识之一,这对于产能已经超过需求近一倍的多晶硅行业尤为迫切。通过控产,多晶硅产能在去年12月已经下降到50%以下,库存也进入了出清阶段,这对于多晶硅行业回暖明显具有积极意义。 

大全能源也在2024年12月24日通过微信公众号披露,将逐步启动对新疆及内蒙古生产基地高纯多晶硅产线的阶段性检修工作,并对部分产线进行有序减产控产。大全能源利用检修停产变相控产,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却据传因为一些举动引发部分员工不满。 

原来,大全新能在内蒙古的工厂在减产公告发布次日突然通知员工放假,并取消了员工的门禁和打卡权限。由于员工无法进入厂区,于是引发了部分员工的不满,并开始聚集在办公室讨要说法。其实双方争议的核心更多还是关于钱,有员工反映目前只能领取最低工资,扣除社保后实际到手收入仅一千余元,如果属实,如此低的收入确实会影响到部分员工的正常生活。而且有员工对大全新能通知放假的方式也有异议,据传大全新能突然电话通知员工放假,但并未出具有关文件。另有员工表示,就此问题已被约谈,但目前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由于目前多晶硅产品的价格已经低于现金成本,大全新能减少产量反而能减少亏损,因此控产减产势在必行,但如何在停产检修的同时也能按照劳动法的要求兼顾员工的合理需求和利益,并采取让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实现,不仅是大全能源需要思考的,也值得其他有类似需求的企业借鉴。 

大全能源曾因骄人的业绩受到投资者青睐,还一度荣登科创板的净利润冠军宝座。但就在最近两年,大全能源却不仅业绩持续出现大幅下降,核心人才流失现象也频频发生,近期又传出因停产检修与员工发生较大争议,熟悉大全能源的人们可能会问,大全能源现在怎么了? 

今年1月18日,大全新能披露了自愿延期解禁限售股股份的公告,将约15.9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4.24%)的限售股股份自愿延期解禁至2025年7月22日。这对于投资者是个好消息,客观上也对冲了一部分因业绩预亏和核心技术人员王西玉离职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长远来看,投资者并不参与实际经营,大全新能的业绩更多还是要依靠高管、核心技术人员、以及基层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如何尽快提高后者的满意度降低离职率稳定人心,对大全能源未来的走向至关重要。

四、官司缠身,频繁遭供应商起诉 

近日的公开消息显示,大全能源因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新增三条诉讼信息,原告分别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中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开庭日期分别为2月25日、2月26日、3月4日,引发市场对大全能源供应商问题的担忧。 

而2024年6月份大全能源还因合同纠纷被索科斯控股子公司贤安新材料、登博新能源两家供应商告上法庭,并向大全能源索赔18.48亿元之巨,一度让大全能源站在风口浪尖上。 

2023年6月,贤安新材料和登博新能源共同向新疆石河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贤安新材料与大全能源签署的《业务合作协议》,并由大全能源赔偿经济损失共计3.88亿元;2023年9月,两原告又向原审法院提出变更诉讼请求,要求将赔偿金额从3.88亿元增加至19.6亿元,因变更后的索赔金额超出原审法院的管辖范围,本案被移送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 

虽然大全能源作为被告辩称,其已经按照《业务合作协议》、《年度合同》的条款与要求履行相关义务,不存在对前述协议的根本性违约,对原告主张不予认可。但如果高昂的索赔金额,还是让大全能源的投资者捏了把汗。 

2024年8月一审结果出来后,法院确认原告贤安新材料与被告大全能源签订的《业务合作协议》的权利义务关系已于2023年12月31日终止;判决大全能源须赔偿原告新疆贤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厂房租金、人员薪酬损失合计3058075.11元以及律师费100000元,合计3158075.11元,同时驳回了原告方其余诉讼请求。 

2024年8月16大全能源发布公告称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传达向其传达《民事上诉状》,贤安新材料、登博新能源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其全部一审诉讼请求(约 18.48 亿元),并要求大全能源承担一审、二审全部诉讼费用 ,此案正在审理中。 

供应商的集体倒戈、核心人员的纷纷离职、内部员工的纠纷不断、经营业绩的巨大亏损,大全能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由科创板盈利之王陷入到风雨飘摇之中,而且在行业周期仍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大全能源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当前的困境?我们会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田云绯)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