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的中国「耐力赛」:全球豪华品牌的下一回合

内容摘要来源:36氪捷尼赛思的中国故事,才刚刚开始。过去十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度重构。中国凭借消费规模、政策引导与产业创新,贡献全球近四成的豪华车销量。由此,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同样成为豪华汽车品牌必争的核心市场,也是全球汽车品牌最重要的利润引

来源:36氪

捷尼赛思的中国故事,才刚刚开始。

过去十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度重构。中国凭借消费规模、政策引导与产业创新,贡献全球近四成的豪华车销量。由此,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同样成为豪华汽车品牌必争的核心市场,也是全球汽车品牌最重要的利润引擎。

与此同时,新能源赛道的弯道超车让中国汽车业站上牌桌。依托三电技术自主化、智能网联生态领先等优势,自主品牌夺下一席之地。伴随着急速而深刻的变化,就连BBA这样数十年全球称霸的品牌,也无法在这里高枕无忧,不得不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生命力旺盛、周期起伏明显、消费者需求不断变革的现实。

「中国汽车市场不是线性的、没有常胜将军」,这句话已成为所有豪华汽车品牌的共识。这里没有永恒的强者,只有永远的周期。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对品牌的挑战,也是对品牌战略眼光的考验。

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到,所有车企又来到同一条起跑线前。前方既是周期性挑战,也有结构性机遇。如何抓住这一黄金时期乘势而上,是每个品牌必须深思的关键问题。

周期性与本土化,

从BBA「转型」看市场

2024年产销双突破3100万辆的成绩,显然不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极限。这个蓬勃发展的大市场,正让所有入局者心潮澎湃。可蛋糕越大,竞争也就随之激烈。

纵观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大部分都遵循「高峰—平台—调整—再爆发」的循环特征。燃油车时代,凭借技术垄断与品牌溢价「二元法则」统治市场的BBA,在豪华领域的销量曾一骑绝尘。但如今受制于新势力的崛起和智能化浪潮冲击,也一度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

经销商翻盘、销量下滑、市占率降低,如今BBA的滑落,本质上是「旧秩序」与「新周期」剧烈碰撞产生的结果。这种周期性波动,不仅考验企业的产品力,更是对品牌定力、创新能力和本土化适应力的「耐力测试」。

这也是为何,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车企选择打破「外资提供技术、中方负责生产」的传统模式,转向以中国技术生态为底座的联合开发。例如,宝马在中国深度融合鸿蒙生态;奔驰则正押注于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Momenta,旗下四款车型都将接入Momenta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大众更是将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基地建在安徽,通过牵手小鹏汽车、地平线等本土科技企业,将中国的智能技术导入自身产品。

一条以深度技术合作为核心,通过与中国科技生态的全面融合,重构从研发到服务的全价值链正在形成。外国车企将逐步实现从「产品输入」到「技术共生」的战略升级,最终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的智能化、电动化竞争壁垒。

捷尼赛思的入华四年,恰是这场豪华耐力赛的缩影,其经历过高调入场的声量期,也直面过渠道收缩的质疑声,如今以国产化、轻资产、体验升级的「2.0战略」开启新赛段。

这个韩系豪华汽车品牌的探索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在周期起伏的中国市场,唯有同时跑赢「认知、渠道、产品」三重赛道,才能穿越波动,抵达终局。

传播方式重塑,「变轻」也变强

对于捷尼赛思而言,「变轻」是变革的重要一环。想要实现在华扩张,捷尼赛思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加码认知,积攒势能。

不是一味模仿BBA等传统豪华品牌的路线,而是通过自身的产品特点和服务优势,与BBA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传播过程中,不再让营销资源集中在「中心化垂媒平台」而是向「多元化触点网络」的迁移。强调韩系豪华的独特魅力,突出产品的设计、品质和性价比等方面,吸引那些对传统豪华品牌审美疲劳,追求个性化和高性价比的消费者。同时,通过不断提升品牌认知度,在豪华车市场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地位。

如今抖音、微信、小红书等超级APP构成的新流量矩阵,正使品牌构建自主可控的流量池成为可能。因此,捷尼赛思也选择通过数字化平台、深度体验活动、精准垂类圈层沟通等方式,让真实用户体验和口碑来定义豪华。

现在的捷尼赛思,不仅释放出深耕中国的态度,更选择集中品牌资源聚焦在更真切的用户连接上,为接下来的突破积攒势能。

入华四年来,捷尼赛思走完了「零到一」的破冰之路,进入了2.0战略时期。让市场认识了何为「韩式豪华」后,捷尼赛思选择调整组织架构以提升灵活性和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实现更高效运作和精细化资源配置。

在豪华车市场竞争进入「全链路效率」比拼的新阶段,捷尼赛思选择以渠道革新作为破局支点。随着2.0战略的进行,捷尼赛思选择以「展厅+」模式完成渠道变革。这种新型展厅整合了车型品鉴、试驾体验、订购服务及售后维护四大核心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

相较于此前捷尼赛思之家、捷尼赛思中心等传统展厅,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组合,覆盖用户从认知到购车再到用车的全周期需求。以400-500平方米的紧凑型设计,「展厅+」进一步实现了优化选址与空间利用效率。

今年3月底,捷尼赛思已经完成在深圳的「展厅+」门店布局,并加速全国更多「展厅+」门店及售后服务网点的布局。

对于处于品牌上升期的捷尼赛思而言,这样的轻资产策略不仅加速了网点扩张速度,还降低了单店经营风险。得益于降本增效的布局模式,捷尼赛思能够更快速地铺开网络,提升用户触点密度,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为后续车型的市场导入奠定基础。

厚积薄发,不争「一时喧嚣」

对于捷尼赛思而言,此刻的市场观察和布局,是主动「收拳」而非被动「认输」。中国市场绝非「试验田」,而是品牌进化成真正全球豪华巨头的必经之路。只有拥抱起伏、学会顺周期进化,才能在下一个新周期崛起时,收获自己的品牌高光。

留在中国,不只是姿态,更是深度的长期主义。眼下的豪华汽车品牌,若仍以「全球标准」粗线条复制中国业务,难免「水土不服」。既然竞争如此激烈,那么唯有用「本土化底盘」跑赢中国弯道。正因如此,捷尼赛思选择主动调整战略,以更强烈的本土化动作为切入点。

近期,捷尼赛思官宣将正式启动本土化生产和研发,在3~5年内实现新能源车的国产化。品牌将整合韩国南阳研发中心、中国烟台研发中心以及上海的数字化研发中心的资源,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自身研发团队的优势,合力为中国市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从5月19日捷尼赛思推出的年度改款车型G80就可以看出,新车上市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追求销量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加码中国市场的动作,与产品力升级强化品牌「韩式豪华」的差异化标签。

此次捷尼赛思将目标精准瞄准了豪华车市场的置换升级需求,这一策略不仅透露出捷尼赛思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的明智之举,更为后续更新捷尼赛思品牌家族车型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准。

在BBA加速本土化、二线豪华品牌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新款捷尼赛思G80通过传承「动感的优雅」设计理念,将东方美学融入车身线条与内饰细节,同时增加更多前沿科技配置,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强调个性化定制服务,成功构建了区别于德系豪华的「东方美学+科技温度」价值体系。

通过新款捷尼赛思G80的上市,捷尼赛思正逐步验证其「轻资产运营+体验升级」模式在传统能源领域的有效性,为即将到来的电动化转型积累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背靠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现代汽车集团也为捷尼赛思下一步战略夯实了基础。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的产能资源,都能为捷尼赛思的国产化助力。

对于全球品牌而言,产品之外,最难的便是在战略上与中国市场同频共振。因此,除了本土化布局之外,给消费者打造体验感亦是捷尼赛思所不断追求的。当前,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知为德系所主导,如何加深品牌「韩系豪华」的认知,是捷尼赛思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审视智能化、电动化浪潮给行业带来的另一面,能够发现主流产品同质化严重,豪华市场的消费者也逐渐对「技术堆砌」逐渐审美疲劳。在智能辅助驾驶军备竞赛催生「千车一面」,当8155芯片成为行业标配,当激光雷达下探至20万区间,豪华市场正面临新的价值拷问。

对定位豪华的汽车品牌来说,解决技术参数与体验价值的错配,在质感之上的智能或许才是加分项。精湛的工艺、贴心的服务、极致人本的感官体验,这些依然是中国市场豪华汽车消费者心中不会褪色的需求。

这些需求,正是捷尼赛思擅长的领域。硬件上,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君迪(JD POWER)在2024年美国新车科技体验指数(TXI)调查中公布,捷尼赛思获得584分,力压雷克萨斯(535分)和宝马(528分)等排在全体品牌榜第一。

硬件之外,捷尼赛思已将重心转向「体验整合」。品牌将生活品质传递至座舱以外的空间,位于上海的捷尼赛思餐厅也进一步诠释品牌于豪华生活方式领域的探索。呈现出「不止于车」,更是「生活方式」的品牌定位。

科技变革的浪潮中,豪华品牌的价值坐标系正在发生位移。捷尼赛思的选择清晰而笃定,不做颠覆式创新的冒险家,也不当技术保守主义的卫道士,而是以「渐进式创新」构建护城河,让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始于用户真实场景的痛点纾解,终于品牌承诺的闭环验证。

在攀登豪华品牌金字塔的路上,捷尼赛思始终认为只有以用户的质感体验为根,以产品的科技创新为翼,在日趋成熟的「人本体验」上,继续用全新技术赋能,辅以长远的战略耐力,才能真正站稳豪华赛道的高地。

正如当下的中国市场需要「第三极」,当消费者既厌倦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傲慢,也对新势力「重流量轻交付」的模式产生警惕。当行业陷入「非左即右」的路径之争时,其「慢战略」反而显现出稀缺价值,这恰恰是捷尼赛思破局的独特窗口。

结语

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竞争法则,从来不是百米冲刺的胜负之争,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周期长跑。回望BBA在华发展的四十年历程,无论是德系三强早期的市场拓荒,还是面对新势力冲击时的战略转身,都印证了一个规律:真正的豪华汽车品牌需要在市场起伏中保持战略定力——既要能在技术浪潮里抓住风口,更要能在周期低谷时守住价值锚点。

对于捷尼赛思这样在中国寻求长远发展的全球品牌来说,锱铢必较一时的市场得失并不是关键,而是否具备洞察大势、稳步推进本土创新和用户体验、构建深厚品牌护城河的能力才是解题方法。短期的缺席、调整,甚至失利,都不影响长远的开合与布局。

作为全球品牌,捷尼赛思过往的成绩也能够自证其实力。入华前,捷尼赛思在韩国本土及北美市场已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据韩联社报道,捷尼赛思于2021年5月累计销量超过50万辆,之后仅用时2年零3个月就突破百万大关。

多维市场的淬炼,铸就了捷尼赛思的厚重的全球化基因。在经历了欧洲、北美以及中东等海外市场的检验后,更加成熟的捷尼赛思决心扎根中国市场它从不承诺「努力必有回报」,但它终会嘉奖那些尊重市场规律、敬畏用户价值的长期主义者。

在喧嚣过后,下一个创造新局面的机遇,依然属于那些有准备、有耐心、有创新的品牌。捷尼赛思的中国故事,才刚刚开始。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